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24日 星期三

    关注减负

    减负,如何 “通而不痛”?

    马文华 《 光明日报 》( 2013年04月24日   14 版)

        减负,再一次成为热点话题。

     

        《光明日报》4月15日刊发了《一所28年不留家庭作业的小学》引来各方关注。从“零作业”迈出第一步起,沈阳铁路五小就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同行的不理解、一些老教师的抵制,甚至有家长找上门来要给孩子转学……然而,近30年间,一批批铁路五小的毕业生们不断用优异的成绩证明着“不留作业”的积极效果:他们往往是各中学争抢的“优秀学苗”。不过,对于这种做法的质疑之声一直没有完全平息。

     

        有老师和家长认为,大范围推广这种做法需要慎重。在学生需要达到的能力和标准没有降低的前提下,“吃苦耐劳”往往是最好的选择,这导致很多学生的校内压力被转向校外补习。相比之下,老师增加学生的任务量仍是很取巧的保质方法。

     

        不过也有人认为应该积极地对待学生减负的问题。“大家质疑减负的成果,很大程度上是对减负后教学质量的担忧。”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褚宏启教授认为,“减负的方式是多种的,但减负应该与增效相结合——只有保证增效才是最有意义的减负”。

     

        褚宏启对减负的目标和意义格外关注。他表示,“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快乐的,结果应该是丰富的。尽管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要加强素质教育,然而当下的教育制度仍然只是面向考试,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发展上仍然有很大的问题,使得目前的教育成果趋于单一:成绩和达标成为学生学习的目标,他们每天花大把时间做作业,他们会很累,而且其他方面的能力得不到发展。”这也是教育过程呈现单一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质量的减负对教师素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各个环节上多下工夫:怎样实施精准而不是粗放的教学方式,如何少而精、能够实现全批全改的合理作业量。只有目标集中在切实让学生理解知识上,才会真正做到‘通而不痛’。”褚宏启说。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