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发布了《2012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政务微博账号数量已经超过17万个,较2011年底增长近2.5倍。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公众讨论公共生活的重要阵地。政务微博的大量出现,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政府部门了解民意、听取民声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从实际效果来看,一些政务微博确实起到了信息公开、为民解难的作用。
前不久,李克强总理谈及政务公开时指出,现在社会已经是一个透明度很高的社会,我国微博用户数以亿计。他高度评价了互联网特别是微博在政务公开中的重要作用,也特别强调:“我们要及时公开相关信息,主动让人民群众了解真实情况,接受人民群众和媒体的监督。”
现在有不少重大新闻都起源于互联网,特别是环境污染、食品卫生、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往往正式的新闻报道还没出来,就已经在微博上传得众人皆知了。一些政府部门对互联网认识和准备不足,导致反应滞后、应对乏力,往往使事态愈发严重。由此看来,17万个政务微博账号虽然数量不少,但与数以亿计的微博用户相比,还是太少了。
微博是新鲜事物,也是公众参与广泛的议政平台。政府部门建立官方微博,就是将自己置身于公众之中,这是主动走近群众的进步表现。但是一些地方部门在面对微博时,由于作风没变,虽然进了互联网,但脑子还停在“衙门”内。前些年互联网刚刚兴起时,各地很多党政职能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但几年过去了,不少政府部门网站一片沉寂,内容一两年不更新,回答公众也是套话连篇,成了名副其实的“僵尸网站”。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尽管中央出台了多项改进作风的规定,但一些政府机关仍是“门难进、人难见、脸难看”,公众到政府部门办事,不仅会遭遇“办生育证要盖几十个章”的尴尬,还要时常面对凶悍“门神”的刁难。
其实,如果公众能随时找得到政府部门办事、解决问题,谁又会上微博去“绕远路”?政务网站也好,政务微博也罢,都只是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其利器”,传播工具的便利,固然可以疏通政府和公众交流的障碍,但是让工具真正起到作用,根本上还得看它的使用者——政府部门是否真正转变了作风,是否真心贴近百姓、了解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