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奥斯卡,超过任何一个颁奖典礼的瞩目程度与广告收入。2013年中国各网站更是开启了同步直播和麻辣解说,“奖项预测”几乎成为一场狂欢。事实上,除了最佳外语片,其他奖项都是美国电影的角逐,为什么一个“小圈子”事件会成为全球的媒体热点和收视高峰?而当晚的柯达剧院,也成为最闪亮的电影殿堂和最大的名利场。
奥斯卡不是电影节但有电影奖,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一部独立电影或艺术电影在这个战场斩获桂冠后可以带动票房反弹(小制作《拆弹部队》即是一例),因而以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为代表的电影奖,便天然拥有对抗好莱坞的一面。戛纳电影节不是作为一个特别的欧洲区域而是作为一个跨国交流的空间存在的,它搭建了好莱坞电影和其他世界电影之间的文化对话,使得好莱坞电影和其他国家优秀电影可以并行。当然,戛纳并非所有欧洲电影节的提喻,如柏林电影节首创了“世界电影基金”,为非洲、拉丁美洲、中东及中亚的电影人给予制作或发行支持;设在林茨的“跨越欧洲电影节”主要鼓励作品不能够登上A级电影节舞台的年轻导演的作品;以及许多单纯聚焦于某些特殊类型电影的小电影节,如比利时蒙斯的“国际爱情电影节”、捷克布拉格的“国际人权纪录片电影节”、德国奥伯豪森的“国际短片电影节”。这些鳞次栉比的欧洲电影节与电影奖,为的就是使更多边缘的、个体的、少数的、弱势的声音被听到。
不过,真正的多样化,也应体现在电影市场上。第85届奥斯卡于2月24日举办颁奖典礼,2月21-23日香港百老汇电影中心设立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前哨战”,连续三天放映九部提名影片。事实上,不止这一家影院作专题放映,九部提名影片中至少有七部此前都在香港众多院线同步上映。我站在海报前的感慨之一是:什么时候,内地观众也可以在影院同步观看就好了(内地上映的只有两部)。同时,也不要像《艺术家》和《一次别离》那样时隔一年才映,当人们惋惜像《一次别离》这样的高品质艺术电影在中国的票房惨淡时,却忽视了这些电影的潜在观众早于一年前通过非影院方式观看过,当鉴赏、评论的热度已成往事,爱又何在。优秀的奥斯卡提名影片尚看不到几部,遑论其他国度的优秀电影,如获2012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的《爱》,中国观众也难在影院一睹。
当然,院线经营不可用快意来完成。2012年的“中美电影新政”使中国电影市场每年增加10部好莱坞大片,国产片票房份额多年来首次降至50%以下。在国产片受冲击的时候,还如此呼唤引进优秀外国电影,也许会招致抨击。但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一个有助于电影艺术进步的生态、一个提升鉴赏力以飨不同观影口味的电影文化,仍在于多样化的努力吧。(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