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住保障房寻租的“后门”
厦门大学教授陈培爱:由谁来设置准入门槛事关保障房分配的科学性和公平性。香港的公营房屋类似内地的保障房,在香港,申请公屋俗称“上楼”,“上楼”门槛由专门负责公屋政策的香港房屋委员会制定,这个委员会由香港房屋及运输局局长、两名官方委员及20多名非官方委员组成,委员会在每年的三四月份召开会议,根据当年生活指数、收入平均数等数据,调整当年“上楼”的资格条件。可以充分借鉴香港公屋“上楼”门槛的设置经验,让社会公众、专家和政府部门决策者一起参与制定保障房准入门槛,从而提高保障房准入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堵住保障房寻租的“后门”。
透明公示需要社会监督
福州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王阿忠:公示到底是让公众来发现问题,还是隐瞒信息?在如何公示上,政府部门应采取开放态度,还是躲躲闪闪?在保障房分配公示环节,一些地方政府常常是为了躲避社会监督,有的甚至患上了“节假日公示综合征”。各地政府在保障房分配公示申请人终审信息时,首先应透明,衡量的标准就是有没有把准入门槛要求的申请信息全都依法依规公开;其次应畅通社会监督的渠道,社会监督反应将是衡量透明公示是否到位的最有效的评判标准。
保障房“吃进容易吐出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小济:保障房的分配必须公平公正,流转和管理也必须要有一套预先设计的制度。保障房不是从今天才开始建的,目前保障房的分配都是以收入为依据的,假设目前的收入符合廉租房和公租房的申请标准,过几年收入增加怎么办?收入变化的情况下,能不能流转?若不能流转,那么不断会有刚毕业的学生等刚性需求增加,政府就需要不断投入,将来总有一天房子会过剩。其实对于开发商而言,建设保障房和商品房的收益是差不多的,区别在于土地的级差地租上。如果不能把这部分收益转给低收入者,作假、寻租等一系列问题就来了。(邱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