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21日 星期四

    东阿杂技闹新春

    《 光明日报 》( 2013年02月21日   07 版)

        时而屏气凝神,时而掌声雷动,时而拍案叫绝,时而捧腹大笑……东阿县街头的群众气氛热烈。为他们送上新春文化盛宴的,是东阿杂技团的演员们。

        正在上演的杂技“滑稽厨师”,几位身着厨师服装的杂技演员,在长桌一侧随音乐起舞,同时还要依靠娴熟的技巧保持长桌上十几个锅碗瓢盆有节奏地转动。演员们像身怀绝技的大师,在每一个道具即将倒下的时刻,及时现身并瞬间扶好,让道具继续转着……他们还时不时故意来几个踉跄,引得台下的观众一阵惊呼。“双人高车踢碗”、“集体草帽”等接下来几个紧张刺激的高空杂技项目,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观众有的一直张着嘴巴,有的则紧攥双手,胆小的孩子则躲在父母的怀里时不时偷瞥几眼。不用观看表演,仅从观众的表情和动作中,就能够感受到杂技演员的动作节拍。

        在街边,记者见到了东阿杂技团团长季小芳。“这段时间真是忙得很!”季团长说完还不忘向记者介绍刚刚谢幕的小演员们,“他们刚从韩国回来,在韩国好几个城市进行了两个多月的巡演,积累了不少经验,也让人家认识了我们。春节之际,我们要把拿手好戏展示给乡亲们!”

        季团长说这些话底气十足,因为自从2008年东阿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杂技之乡”,2009年东阿杂技列入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后,杂技——这个在东阿有着两千多年历史传承与积淀的艺术形式有了长足的发展。演技精湛的东阿杂技团,便是这一发展的推动者和受益者。继2012年在央视元宵晚会上表演了《团圆饭》之后,东阿杂技团今年又完成了央视第七频道大年初三“2013回家过年·农民工春节大联欢”晚会杂技节目的录制。此外,东阿杂技团还多次赴美、德、法、韩等国演出,声名远播。

        “在街头演出和在剧场演出区别大吗?”记者问。

        “虽然有些高空项目不能表演,但现场更热闹了!我们还特地排练了一些新节目,加入了喜剧因素,咱们快乐过新春,免费看杂技!”季团长回答道。

        听到我们聊天,来自东阿县刘集镇的小演员张梦忍不住插嘴道:“我和邱雨欣一起练杂技两年啦,除了转毯、抖空竹,我还能转呼啦圈,现在一口气能转200多个了!”

        在街边观看杂技演出的人们有特地赶来的,有路过的;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喜笑颜开的孩子,还有打扮入时的青年人。站在记者旁边的老人叫郑付存,今年70多岁了,他告诉记者:“俺上县城,正好赶上杂技团的演出,过来凑凑热闹。过去单是我们乡,就有好几个杂技村。上世纪70年代剧团大合并,咱们东阿的杂技就没落了,说到底,就是没人练、没钱练、练了没人看。现在条件好了,练杂技比原来有出路了,喜欢演杂技的娃娃多了,会教杂技的师傅也多了。”郑大爷指着远处的东阿演艺中心继续说:“你看政府投资给建的那个演艺厅,多气派!”

        踮着脚尖站在人群后面,边看演出边用手机录像的刘丹是寒假回乡的大学生,她对记者说:“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逢年过节也挺热闹,但是像杂技这样的节目演出特别少,农村就更别提了。现在文化下乡了,农民的视野开阔了,乡间的文化发展起来了。回到家我要把我录的这些视频发到网上,让各地的人们了解我们的家乡,了解我们的文化。”

        (本报聊城2月20日电   本报记者 王 琎 )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