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领导真英明,安定团结又太平……”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在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中溪村,谢元招、谢幼丕用山歌对唱表达了村民的激动心情。村民谢牡丹说:“活动的节目都是我们村民自己编排、表演的,年龄大的近60岁,小的只有10多岁。参加活动是要表达我们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近年来,龙岩不断提升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和覆盖率,让更多市民参与到文化事业建设中,并在参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爱上有文化的生活方式。从老人到小孩,从农村到城区,越来越多的龙岩老区人民喜欢上了有吹拉弹唱的艺术生活。
搭好台,唱好戏
要唱好戏,就要先搭好台。在日前落幕的长汀县19届农民文化艺术节上,取材于当地、农民自编自演的艺术节充满了乡土气息,让农民笑个不停。每年举办一次的农民文化艺术节一直有新鲜面孔出现,这些新鲜面孔被称为“乡土艺术家”。活跃在长汀县各个乡镇的“乡土艺术家”带领着更多农民参与进来,汀州船灯队、河田民乐表演团、大同龙灯队等10多个民间文艺团体就是这么来的。
在上杭县,客家龙舟、山歌、木偶等传统民间文化项目正积极寻找当地农民延续“血脉”。为此,上杭县拨出专款奖励。从2009年开始,该县成立文化发展基金,拨款200万元“闹”文化。
群众文化群众办,龙岩各县都在加大力度创造更多条件。武平县实施农村文化“以奖代补”,投入专项资金,组建业余文艺组织近60个,支持各地开展有地域特色、适合当地风俗的农村文化活动。现在,每个村至少有1户县级基层宣传文化中心,辐射带动更多农民。
“走,到广场跳舞去”
龙岩群众有多热爱艺术?当地人会告诉你,看看广场舞就知道了。
“走,到广场跳舞去”已经成为龙岩人的口头禅。每当清晨或夜幕降临,各个广场上都是人流如织、乐声飞扬,人们伴随着音乐声,摆手、扭腰、提腿、转圈……市民陈挺胜说:“一天晚上,我专门骑摩托车走遍整个上杭城区,看看到底有多少人在跳舞。粗算一下,大概有11处跳舞场所,估计有两三千人参加,真是太热闹了!”
在武平县街心广场跳舞的刘女士说:“一天不跳,全身都不舒服。”跳广场舞已经无缝对接了百姓生活,成为一种时尚。据统计,武平县群众人均参加文体活动的时间每周超过5小时,全县经常参加文体活动的人口已超过15万,占总人口的40%。
文化勾勒出致富路
城区广场舞一片火爆,农村里也丝毫不冷清。每天,在上杭县古田镇五龙村的民俗文化广场上,客家竹筒舞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参与,共同唱响“年年好、节节高”的旋律。络绎不绝的游客,让当地农民赚得“钵满盆满”。
在永定县培丰镇有一个美谈:一群“落后”少年因为艺术变先进的故事。村民简双福等人出资送简启禄等20人去学习舞狮,半年后,小伙子们学成归来。2006年12月,闽西第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由民间组建的永定县培丰镇双福醒狮团挂牌成立。2007年元旦,他们的首场演出一炮走红后,邀请函从闽西各地飞来。
龙岩人打破山的阻隔,靠着艺术在外面打响了名气。漳平农民画家先后闯入厦门、广州、深圳“扶锄从画”,用绚丽的画笔勾勒出一条致富之路。这个农民画销售基地,每个季度为村民免费培训一次,培养了100多位画家和200多位业余爱好者。卢国庆夫妇、陈方镱等人一年作画能增收3万多元。漳平新桥镇板尾村村民王永源一边精心修改一幅描绘场景画《打土砻》,一边高兴地说:“我按画院老师的指点,再作一些修改,就可以拿到农民画销售中心出售了。”(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吴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