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15日 星期六

    人才质量是就业的生命线

    ——看东北师大如何搭建就业立交桥

    《 光明日报 》( 2012年12月15日   03 版)

        眼下正值招聘与求职的旺季,在东北师范大学2013届毕业生们身上却看不到焦虑与苦恼,反而多了一份随就业而来的温暖与幸福。近日,在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主体举办的东北地区2013届高师院校毕业生联合供需洽谈会中,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1000余家用人单位,共提供用人信息近8万条,总体供需比达1:2.67。在洽谈会现场,东北师大计算机专业研究生郭丽萍顺利地投出几份简历后,高兴地说:“前来招聘的用人单位这么多,相信同学们都能很快签约。”

        “目前,我们学校的就业率已经连续十年保持在98%以上。2012年,东北师范大学再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成为全国连续两次获得国务院表彰的两所高校之一。”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表示,东北师大能在就业工作领域持续保持领跑位置,离不开东师人的辛勤打拼和磨砺,是学校长期响应国家号召,突出就业工作实效性,全心全意为学生搭建就业立交桥的结果。

        人才品牌吸引“铁杆”用户群

        从2010届招聘会起,沈阳市教育局开始“举家出动”,每届都组成庞大招聘团队赶赴东北师范大学。2013届招聘会沈阳市教育局计划招聘236人,结果在东北师大就签约了211人。

        “以前,我在东北育才中学做校长时,招的最多的就是东北师大的毕业生。在育才中学的现任教师中,83%的骨干教师都是出自东北师大。现在,我调任到沈阳市教育局工作,为全面提高沈阳基础教育质量,我仍对东师学生‘情有独钟’。”沈阳市教育局局长苏文捷说。

        “学校毕业生能够常年受到用人单位青睐,还源于东北师大响亮的人才品牌。”刘益春说,人才的质量就是就业工作的生命线。为使学生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在工作中的综合能力,学校根据对用人市场的动态监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招生数量、培养质量与就业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制成人才培养的“晴雨表”。从1997年开始,东北师范大学先后启动了“优师工程”、“教学工作年”、“东北师范大学学科建设行动计划”,建立了网状多向的课程体系,培养了一批深受基础教育欢迎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毕业生, 吸引了一批忠实的“铁杆”用户群。

        创新平台铺就轻松就业路

        在许多高校毕业生为求职花掉大把路费时,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高利钢却“足不出校”就找到了工作。高利刚说:“从收到学校发给我的就业信息,到通过视频洽谈,与重庆用人单位达成签约意向,既省时又省力,整个过程都很轻松。”

        高同学的“轻松就业之旅”受益于2009年东北师大建成的专业化视频洽谈室和视频就业网。学校就业中心主任王占仁介绍,这一智能化远程实时互动平台的建成,解决了“万里揽才”和“万里求职”所带来的高成本、低效率等问题,使学生不出校门便可与用人单位顺利洽谈和签约。据粗略统计,东北师大现在每年都要举办200余场视频洽谈会,参与学生近3000人次。

        东北师范大学在建设有形就业市场的同时,还着力建设网上无形就业市场,将“东北高师就业联盟网”建成全国首家区域性就业信息协作网。此外,学校还建有网络就业学堂,提供就业锦囊、创业宝典等活动,帮助学生定位就业目标。

        研究先行确保持续发展

        在东北师范大学,学校自创的《临飞》、《冉起》、《流金》系列就业指导教材,因案例丰富、原景重现、指导性强而深受学生喜爱。大一新生张丽说:“我刚踏进校门,就有师姐嘱咐一定要看看这几本书。”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晓慧介绍,根据长期的学生就业案例研究,学校建设了一个涵盖在校生和毕业生、就业创业成功和失败典型等多个维度的案例库,目前已有案例6700余个。在对这些案例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临飞》、《冉起》、《流金》案例式就业指导教材,从正反两方面为学生提供最“原生态”的就业经验,以朋辈教育的方式将一线就业信息和经验传递给学生。

        仅最近三年,东北师范大学就获得了与就业工作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规划课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10余项,累计发表CSSCI级别以上论文30余篇,出版《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研究》等就业创业专著教材6部。杨晓慧说:“在东北师大,学生就业不仅是一项事务性工作,而且是一门学问。正是因为对‘就业学问’扎实有效的理论研究,才确保了就业工作不断科学持续发展,才保证了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本报记者 曾 毅 本报特约记者 任 爽)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