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地方师范院校,都设有教育学专业院系,但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陈旧,当前面临着一系列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内江师范学院经过12年的探索,先后3次从不同方面立项进行理论探索和教改实践探索,已培养8届毕业生,360余人,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专业的教师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一专多能、一师多用的人才规格创新
传统的教育学专业学生,往往只具有教育学理论教学技能和教育科学研究技能,这些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中等师范学校以及相关的教育机构、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科学研究部门。随着新时期出现的中等师范学校改革浪潮,目前绝大部分中师已被取消、合并或升格,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因而出现前所未有的困境,传统教育学专业人才规格的局限性也由此凸显,并引起同行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思考。
为解决传统教育学专业面临的这一突出矛盾,内师在坚持多年的改革探索中,创新性地建构了“一专多能、一师多用”的教育学专业本科人才规格。通过德育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学校心理咨询能力、学科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等全方面的培养,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自由选择不同的“专能”科目深入钻研,配以其他方面“多能”的学习。这种一专多能型教育人才培养的探索,在学科教学上比传统的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更能适应当前中小学的用人要求;在教育素养上比传统的该学科专业师范生更能适应新世纪新课程改革、新社会形势对教师的要求。另外,就用人单位而言,“一专多能”型人才,更容易做到一师多用,有利于整体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学校发展速度。
学科与教育学相融合的课程创新
传统的教育学专业师范生的学习是在完成学科知识学习之后,再进行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学科知识教学能力训练,且教育理论课程门数有限,学习时间过短。这使得学生的学科知识学习、教育理论学习和学科知识教学能力训练相互脱节,教育理论素养无法达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不利于学生整体教师职业素养和能力的提高。而且传统的教育学专业没有设置学科方向课程,使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择业范围都面临很大的局限。
为了有效培养“一专多能,一师多用”的人才,内师在多年的教改探索中开拓性地设置了学科方向课程(这种改革模式只有黄葳先生在本世纪初提出过一些理论设想,但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其他院校付诸改革实践,只有内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完善和实践建构,在国内属首创),并把学科方向课程与教育科学相融合。具体做法是,把学科方向课程安排在二、三年级(共四个学期),以便学生学习学科方向知识和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同步进行,并在教育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完成学科方向知识教学能力的训练。通过这一改革,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拓展了学生的择业范围,最重要的是适应了新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学校联盟的实践教学创新
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学校合作是我国教育理论研究者介入基础教育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而内师对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学校的合作又做了全新的拓展,建立了高师院校引领、各级各类学校共同建立的、以捆绑式整体发展为目的的、战略合作伙伴学校联盟。战略合作伙伴学校联盟是对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模式(PDS)的突破和改造。首先,内师与所有联盟学校相互之间把对方看作是己方全方位发展必不可少的合作对象,尽可能地从合作中发现有利于己方发展的有利因素,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同时,内师又尽可能为对方的发展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推动合作方的健康发展。其次,内师与联盟校之间建构了全方位的合作。从层次上看,内师与各联盟学校之间建立了领导层、教师层和学生层的三个“一对一”合作;从维度上看,内师与各联盟学校建立了学校管理、教学和学习三个维度的关于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品牌建构、教学方法革新、教学科研突破、学习方法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丰富的合作;从时间来看,内师与联盟学校之间原本就签订多年的PDS合作协议,在这些学校中,与内师合作时间最长的达8年,最短的也已经有两年多。
(本报记者 危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