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

    一家之言

    课堂凝聚教育精气神

    作者:方言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21日 16版)

        多少年了,大家说起中国学生的一大特点,往往在“聪明、勤奋”之外,加上一句——“不说话,不活跃”。

        对这种说法,我们大多数人明白是什么意思——中国学生不大习惯在课堂之上踊跃发言提问,并不能勇敢地跟教师交流。

        这不仅仅是在中小学课堂如此。在大学课堂,也常常见到这样的景致:教授们侃侃而谈,循循善诱,而讲台下的大学生们,往往或低头垂目,或对视而无言。课堂,经常成为教师的独角戏场。

        这被总结为中国学生的特点,被总结为中国人的特点,甚至被总结为亚洲人的性格。

        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又不全然是这样。

        在与留学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们交流中,可以听到和看到这样的事例:中国学生,在海外高校的课堂中,刚开始也许都经历从沉默到打破沉默,从发声再到积极发声的过程。

        所以,中国大学生的沉默,有文化性格和个人性格的原因,不过,却是可以打破的“定例”。打破这种定例的,就在于大学对于课堂的理念设计、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掌握调控、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态度。

        其实,课堂是凝聚着教育全部精气神的地方。

        在这个不大的场所,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知识、情感、判断、语言时刻流动、交汇、激荡的地方。教育教学在这个地方生成和推演,并波及到此后的教学场所,形成基本的教与学的有效模式。

        课堂就是教育起始的地方。教育的起始能否有效,能否高效,能否落实教育设计的目的、效果,能否检视并修正教育的方法,课堂是最直接的地点。

        从课程设计、教学设计、知识表达、情感表达的各个层面来激发学生,也许是海外课堂成功的一个侧面,而我们是可以从这些层面来完善我们自己的大学课堂的。

        所以,如果不满意我们的课堂,如果又了解到海外课堂的生动,我们应该从中去寻找一些可以弥补缺失的环节——直接来说,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学手段的丰富,更是包括大学在内的教育者自身完善的重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