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17日 星期六

    民生观察

    重效率更重公平

    新闻观察员 冯 蕾 《 光明日报 》( 2012年11月17日   10 版)

        11月14日,海口市新府城医院正在紧张建设之中,建设方项目经理李传明说,他跟工人们最关心的还是十八大报告里首次提出的收入翻番的这部分内容。“真的希望收入能跟我们建设的大楼一样,层层高!”李传明期待着。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意义重大。这让人们看到,一种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指日可待。

        从十六大提出“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到十七大提出“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再到如今十八大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不难发现,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在不断完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既有国家的总量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80万亿元,又有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新指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从追求“人均GDP”到“人均收入”的改变,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另一个变化同样令人关注。

        198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对收入分配改革的提法是“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十四大则是“兼顾效率与公平”;十五大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十六大发展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2007年党的十七大的表述发生新变化——“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十八大对此进一步强调,并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从提法的变迁不难看出,随着社会的进步,收入分配改革的核心在不断变化之中,我们对公平与效率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看到,收入倍增已有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要想实现十年收入翻番的目标,每年平均增速要达到7.2%或7.3%。而从改革开放以来,从1979年到2011年这32年的时间,城乡居民收入平均增长7.4%,超过了十年收入翻番所需要的7.2%-7.3%的速度。近两年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已经为实现十年收入倍增计划开了一个好头。据估计,今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会在8%以上,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可能会在10%以上。这为接下来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新目标预示的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将直接带动我国消费总量与消费结构的跨越。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增速是一方面,增长的质量更加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实不容忽视,这主要是由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城乡体制分割现象严重以及发展机会不平等原因所造成。缩小收入差距本身也是“收入倍增”的题中之意。

        举个简单例子,2010年一个月收入20000元的人,与一个月收入2000元的人,在2020年后,“收入翻番”的结果会如何?月收入20000元的人,与一个月收入2000元的人,收入相差10倍,绝对值相差18000元。2020年收入翻番后,月收入两万的人,收入增加到了4万元;而月收入2000元的人,收入增加到了4000元,收入相差仍为10倍。可收入的绝对值变了,从相差18000元到相差36000元。贫富的差距反而拉大,显然,我们所需要的收入翻番必须建立在收入差距缩小的基础之上。

        先富容易,共富难,如何才能真正使改革开放的成果让所有人共享?十八大报告中已明确“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并强调“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这都为下一步改革指明了重点和方向。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