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助学政策暖人心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14日 15版)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贫困生这个身份与生俱来,我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改变命运——在我身后有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国政法大学2008级刑事司法学院本科生易超说。

        易超出生于四川偏远农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母亲聋哑,还有年逾古稀的外公、外婆,一家人生活开支全部依赖三亩田地。在身边老师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心帮助下,易超渡过难关,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武警国防生,并成为全村有史以来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

        刚入学,学校就为易超提供了固定勤工助学岗位,这给易超吃了一颗定心丸。除了校内固定勤工助学岗位,易超一直利用课余时间坚持做兼职。“加上兼职的收入,我不仅能自给自足,还为家里买上了洗衣机等家电,还资助了表妹高中的生活费。”易超说。

        “现在国家助学体系正在完善,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易超说。近年来,继国家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之后,国家对大学生的资助政策也更加完善,这让越来越多的家庭困难学生享受到了公平教育的机会。“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每一项政策都让我们感到温暖,我们必须怀有感恩之心,报答社会。”易超说。

        最近两年,易超都主动放弃暑假回家的机会,留校协助学校和选培办开展大一国防生迎新和军政训练工作。

        易超的故事只是众多大学生中的一个。每个人的故事都不同,“因为有关爱,所以有感恩;因为有感恩,所以有责任。我希望自己能在每一个力所能及的角落尽一份义务,承担一份责任,奉献一份爱心。”易超的话道出众多在国家资助体系下求学学子的心声。成长的艰辛和生活的回报让他们心怀感恩,而正是这越来越多爱心的汇聚,让我们的社会充满和谐与温暖。

        本报记者 李玉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