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精彩中国诠释和谐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14日 15版)
    中国舞蹈家在尼日利亚向当地同行传授中国舞蹈。本报记者 谌强摄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长淮新村小学里,孩子们领取到了免费的新学期课本。CFP
    河南省郑州市绿城广场上风和日丽,一位小朋友在广场上与和平鸽一起嬉戏,绘就一幅和谐画面。 CFP
    山东寿光的几位农民领到新农保养老金存折。截至2011年底,全国27个省份的1914个县(市、区、旗)和4个直辖市约60%的区县纳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新华社发(苏青摄)
    广东佛山南海罗村崇尚孝德文化,敬老爱幼蔚然成风。

    资料照片
    中国艺术家(左)与泰国民间音乐家一起奏响欢快的乐曲。本报记者 谌强摄
    “金秋菊韵,和谐威海”大型菊花展在山东威海举办。图为一位参观者正在赏菊。 新华社发(于启波摄)
    中国艺术家在泰国合艾公园向泰国人民恭贺新春。

    本报记者 谌强摄

     

     

        2012年底,京广高铁将全线贯通。届时从首都北京坐高铁到广州的旅行时间将缩短至8小时左右,最快仅需7小时30分——这是中国速度的生动写照!

     

        十年,中国的发展进步举世瞩目。同时,我们也看到,这个十年,面对体制转换、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过程中的种种矛盾,中国始终寻求着稳定和谐发展之路。

     

        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伴随着和谐理念的升华,十年间,中国在国际国内两个层面创新思路、破解矛盾,开创出发展的崭新天地。

     

        和谐内涵不断升华

     

        回顾过去十年,中国对“和谐”的理解更加深刻。从思想意识上升至制度层面,“和谐”的内涵不断升华,“和谐”的探索更加务实。

     

        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任务时,首次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目标,并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

     

        此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建设和谐社会从思想意识形态层面上升到制度建设层面。

     

        我们清楚地看到,过去十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已发生了重要变化——

     

        从十六大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十七大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增加了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从注重物的增长到更加尊重人的发展,着力解决现代化进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这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十七大的“四位一体”再到如今十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这是在着力解决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使中国的现代化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更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

     

        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看似只是字句之差,却为和谐发展的内涵赋予了广阔的新意。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明确,科学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更加丰富。

     

        以和平外交应对世界之变

     

        有人形容,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推动世界从割裂状态走向整体性发展,国际社会正从“丛林世界”走向“地球村”。不同制度、不同文化、不同发展阶段的世界各国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依存、利益交融的同时,恐怖主义、自然灾害、金融风险以及能源安全等不和谐因素也在更深的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国——如何在风云变幻中找到和谐发展之路考验着世界,也考验着中国。

     

        十年来,中国求合作、求和谐,始终以和平共赢的方式应对世界之变:

     

        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来中国累计对外提供各类援助1700多亿元人民币,免除50个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近300亿元人民币到期债务。

     

        与此同时,我们承诺对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7%的税目的产品给予零关税待遇,为173个发展中国家和13个地区性国际组织培训各类人员6万多名。

     

        埃及前副总理、埃中友好协会主席优素福·瓦利说,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建立以后,中国加大了在非投资和援助力度,提高了非洲国家的发展水平。据统计,2005年至2011年,中非贸易额达1663亿美元,比2006年增加2倍,中国累计对非直接投资金额达150多亿美元。

     

        回望过去十年,中国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并日益成为解决国际地区热点问题的建设性参与者,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

     

        “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以科学发展引领美好未来

     

        近日,在境外媒体回顾中国十年发展的报道中,将减贫事业形容为“令人惊叹的成就”。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摩根士丹利亚洲区前主席斯蒂芬·罗奇评价,自1981年以来中国的贫困人口减少了6亿多,这在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是史无前例的。

     

        尤其是最近十年,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05元增至3985元;根据原国家扶贫标准,2002年至201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从8645万下降到2688万,贫困发生率从9.2%下降到2.8%,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的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十年来,发展理念不断提升——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追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更加注重民生的投入,从做大财政蛋糕转到更加注重分好蛋糕;更加注重分配的公平,从提倡效率优先转变为更加重视公平;更加注重发展的可持续,这个十年,中国城镇化率历史性地突破50%,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区域协调并进方面,中国迈出了坚实步伐。

     

        十年来,百姓福祉不断增加——数亿人被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计划;与此同时,财政民生投入快速增长,仅以教育为例,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将超两万亿元,实现占国内生产总值4%以上的目标,教育公平坚实迈进。

     

        党的十八大报告为我们描绘了新的蓝图。从“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到“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从“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到“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从“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一项项促进社会公平、惠及民生的有力举措,必将为我们开创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本报记者 冯 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