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农业部传来好消息,今年秋粮面积增加,长势均衡,穗数、粒重等产量要素看好,如果南方晚稻地区近期不发生严重寒露风,秋粮将继续增产,全年粮食有望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九连增”。粮食总产缘何能够实现“九连增”,其中政策与投入起到怎样的作用,近日,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
记者:今年粮食生产在高起点、高基数上,克服了气象灾害、生物灾害,以及成本增加、国际市场波动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实现了稳定发展。请您谈谈哪些因素发挥了作用,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宋洪远:从2004年到2011年,我国成功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八连增”,如今,秋粮丰收在望,全年粮食有望实现连续第九年增产,这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对于保增长、控物价、调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实现经济发展稳中求进总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全国粮食生产好形势实属来之不易。归纳起来,是政策与投入、科技支撑、防灾减灾、气象服务、行政推动等多种要素聚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首要的,还是政策与投入。
记者:具体来说,政策与投入因素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是如何发力的?
宋洪远:今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九年增产,离不开国家财政的有力支撑。从2003年中央财政两千多亿元的“三农”支出,到2011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超过1万亿元,8年增长了4倍,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安排为12287亿元,比2011年又增加了1868亿元。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确保了这些年我国在“三农”投入方面达到“总量稳步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总体要求。
在大幅度增加投入的同时,今年中央财政着重加强执行管理,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及时调整和增加安排救灾和扶持农业生产支出。粮食最低收购价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平均每50公斤分别提高7.4元和16元,释放了强烈的积极信号。针对今年粮食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央及时出台了“一喷三防”等防灾减灾稳产增产良法补助政策,指向明确、针对性非常强。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粮油生产大县奖励补助资金,增强了这些地区发展粮食生产的动力。
记者:针对粮食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加大了防灾增产技术补助力度,请问今年出台了哪些技术补助政策,目前实施成效如何?
宋洪远:今年中央财政先后两次拨付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补助资金共计33.15亿元,对小麦 “一喷三防”、东北水稻大棚育秧、抗旱“坐水种”、南方早稻集中育秧、“稻稻油”三熟制油菜“一促四防”和西南玉米覆膜种植等六项关键技术予以补助。政策之多、力度和含金量之大、针对性和时效性之强,历年少有。
这些政策的出台,充分体现了中央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夺取今年粮食丰收的坚定决心。今年出台小麦“一喷三防”等六项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补助政策,突出以科技为核心支持农业,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农业主动抗灾避灾能力,而且可以集成推广先进实用增产技术,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记者:实现“九连增”之后,总产量增加的难度将越来越大。今后稳定粮食生产,我们还需在政策层面进行哪些调整和完善?
宋洪远:去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首次超过1万亿元,今年比上年又增加1868亿元,这让我们看到了国家要继续把“三农”问题放在各项工作重中之重位置的决心,从各方面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的大好形势。尽管我们创造粮食生产“九连增”的奇迹,但总体来说,我国的农业包括粮食生产还是处在紧平衡这样一种状态,基础还不稳固,还需要继续加大投入。要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宏伟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这些年来行之有效的强农惠农政策,包括价格政策、补贴政策等,而且要进一步强化这些政策,补贴的总量应当随着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
(本报记者 李 慧 本报北京10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