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公园的数量和开放程度,反映的是城市优美度和市民幸福指数。公园是城市的“绿色心脏”,是喧闹城市中的一块安静地。公园不仅承担着美化城市环境的功能,还担负着广大市民幸福指数提升的重任。
公园是“家”的一部分
每天早上,王女士醒来,一定是6点。收拾打扮后的第一件事,一定是提着她的录音机出门。里面,装着好多舞曲。楼边的公园里,其他的舞友们也都陆续到齐了。6点半,大家就开始跳舞,一直跳到8点。接下来的一天,心情都非常舒畅。
王女士退休已经快十年了,因为儿女在京工作,就从河北来到了北京海淀区。“我当时一住下来,就在小区边到处看,看有没有公园绿地,可以去跳舞。我原来担心北京公园很少,现在发现,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几乎每一个小区,离它不远处,一定有个公园,而且多半不要门票,即使要门票,买张年票,也很便宜。”
北京的天坛公园、菖蒲河公园、紫竹院公园,不仅仅是游客游玩和市民休闲之地,最近几年,还成了“相亲”的重要场所。与上海人民公园的“相亲大超市”好有一比。天坛公园的七星石附近,每到周日,都会出现两大群人。一群是煞费苦心为子女找对象的父母;另外一群则是为自己找老伴的丧偶或离异老人。时常来参与活动的李女士认为,这样的相亲,比依托婚介所,更有气氛,因为大家即使相亲不上,也可以一起聊聊天,交个朋友,摆脱生活中的孤独。“其实,我们也不仅仅是相亲,还会参加旁边的歌唱比赛之类的活动,非常自在。”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局长邓乃平介绍,在北京将近600座公园中,需要购买门票的仅为10%左右,其余90%的公园绿地,都可以自由出入。不仅仅是北京,全国各地的城市也都在大力建设开放式的公园,原本收费的公园,也都逐渐趋于免费。
健身之外还“养心”
日前,北京首个社区级文化公园——十北文化公园在朝阳区六里屯街道建成开放,不少居民主动搬出自家种植的花草装扮公园。它拥有5000册藏书,能免费无线上网,太阳能照明和雨洪利用一应俱全。这个公园总占地面积5200平方米,集娱乐、健身、环保、文化于一体,周边的六里屯、八里庄、高碑店、平房等街乡居民成为直接受益者。“以前就是块光秃秃的空地,遍地垃圾,夏天不敢开窗户。”在附近住了10多年的张岩军老人说,如今,废弃的空地变成了大公园,他每天都要过来遛遛弯儿,顺便打打乒乓球,“公园正在成为我们周边居民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北京市民汪周,每个周末,都要带队去圆明园观鸟。这样的活动已经持续了快十年。汪周说:“其实不仅仅是圆明园,每个公园绿地,都有很多美好的自然生命。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野花杂草都非常美,春来秋往的鸟类非常美,长期居留的喜鹊麻雀也非常美。就以观鸟来说,我们不仅仅获得了身心的愉悦,也对北京的鸟类进行了持续的调查,发现了很多过去没记录到的种类。”
2007年3月份,一个叫“城市乐水行”的活动每个周末都如期举办,每期都有二三十人参加。园林专家杨春林是这个活动的“铁杆粉丝”。他说:“我们在城市的河边走,几乎都走在全开放的公园绿地上。有些地方虽然没有命名为公园,但都成了周边居民非常喜欢的休闲放松之地。城市这样的地方越多,城市人均占有的开放空间越多,这个城市文明程度肯定越高。”
城市公园在环境保护方面意义非凡
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所长李延明说,公园还是“节能减排”极好的示范窗口。一些新技术、新成果,如果在公园得以利用,会在社会上产生很好的影响。“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属公园有绿化面积1020公顷,年用水量在节水之前约500万吨,“后来各公园推广滴灌、喷灌技术,在颐和园、天坛、北海、北京植物园大面积使用精准智能化灌溉模式以后,节水灌溉的改造面积共计500多公顷,达到公园面积一半,实现年节水约200万吨。”
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2008年起开始做一项研究,叫“本土地被植物绿化调查”,以倡导北京多用本土生态地被作绿化。该项目负责人、《植物》杂志原主编杨斧认为,北京的很多公园,其实都可以大力推广本土地被植物——比如紫花地丁、委陵菜、点地梅、酢浆草等,这样既可以减少投入,降低维护成本,还能够抵御外来生物入侵。持续的调查还让这个项目有了一个意外的产出——出版了一本科普书籍《教你认识北京的植物》,方便“从公园开始认植物”的自然好奇者,作为入门书。
而在北京什刹海公园,“野鸭岛”的故事已经被纳入了新修的《什刹海志》。2000年,曲喜圣在什刹海帮助父亲经营游船生意。一天中午,他发现一艘游船上,有两枚野鸭蛋。他小心翼翼将它们放回了原来位置,并将这艘船停靠在岸边,充当野鸭的“产房”。从那以后,他萌发了给什刹海的野鸭,建一个“安全岛”的想法。几经波折,数度沉浮,耗费了无数的心血,“野鸭岛”越建设越符合生态规律。如今,日益变好的什刹海水质和升级为“生态科技示范岛”的野鸭岛,引得绿头鸭、赤麻鸭、鸿雁、鸳鸯、斑头雁、大天鹅等纷纷上岛栖息。本报记者 冯永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