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25日 星期三

    校长笔谈

    师范大学如何培养非师范专业?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25日 16版)
    杨景海,1960年生,吉林东丰人,吉林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省拔尖创新人才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主持863计划等项目2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

        吉林师范大学副校长 杨景海:

     

        历史上,受精英教育和师范院校文化传统影响,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先后形成了以知识为主导、以就业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但相对过于理想化或者过于功利。

     

        经过多年探索,吉林师范大学构建并实施了以“温润、激导、训践”为切入点的非教师教育专业生活职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辩证传承中创新理念

     

        自2005年起,吉林师范大学开始探索以生活教育和主体教育为主深化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指导、调整和修正非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2008年,形成了以“温润·激导·训践”为切入点的地方高师院校生活职业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树立了“四教一体”的培养理念,即深化素质教育、拓展生活教育、推进职业教育和强化主体教育;建立了以“积温润之功,强激导之力,严训践之为”的人才培养策略。

     

        在深入实践中彰显特色

     

        (一)积温润之功,敦厚学生的职业品性和综合素养

     

        “温润”,即加强教学日常的浸润与濡染,敦厚学生的职业品性和综合素养。

     

        文化浸润。学校将“大力推进协同育人、全力营造学习型组织”打造为学校文化的最强音。连续多年在非师专业中开展“校外行业、企业专家讲学月”、“企业文化体验月”等活动,共聘请校内外专家讲学470余人次,优秀毕业生经验介绍600余人次,企业文化展示190余场。加强校园寝室文化和网络文化建设的信息筛选,将校园环境与网络资源有机结合,大力宣扬学业初始阶段的学术文化,学业过程中的勤苦文化和学业收尾阶段的成功文化。

     

        活动陶冶。致力于通过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提倡开展“服务性实践”,鼓励学生走进社区,为基层提供支援和服务。现今,我校93%以上的学生都分属不同的社团,60%以上的学生参加了两个以上的社团。通过开展科技节活动和创业计划大赛等,提高学生的关爱意识、责任意识、科技素养、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二)强化激导之力,提高学生的智识水平与主体能力

     

        “激导”就是激励并指导,通过激励促使学生想学、愿学,通过指导促使学生向学、善学,将学校由教育组织彻底转变为学习组织。

     

        激发内在。学校大力宣扬“三人行,必有我师,人人皆师”的理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以人为本和以人育人的理念,深入推进以“师生关系为媒介的教学”,在对话中促进理解,在对话中深化合作。出台《创新学分奖励办法和实施细则》,支撑与推动学生开展项目推进性学习、产品研发性学习和自主创新性学习,实现“做中学、做中悟”,以激发学生实践意识。

     

        指导学习。学校大力宣扬“教师都是导师、时刻都在示范”的理念,积极深化本科生导师制改革,设立项目研究式导师、学业兴趣小组式导师、轮流值班式导师等多种形式,使导师制落到实处。通过开展“名师讲堂”、“示范课堂”等活动,充分发挥名师的专业引领和教学示范作用。

     

        (三)严训践之为,铸造学生的职业能力与核心技能

     

        “训践”,就是严格按照学业标准与要求,加强训练和实践,着实提高学生的核心技能与职业素养。

     

        严格训练。学校聘请相关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专业人士,联合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做到课程和岗位的联通与对接。使非师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性课程所占比例不低于总学分的30%,并制定《非师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训练方案》,加强实践性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严格推行按固定时间和地点的课程化实施,严格按标准考核并发放证书。

     

        有效实践。学校出台《吉林师范大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办法》,每年拨专款100万元,用于培养非师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已拥有“双证”者超过了200人。设置“岗位创新学分”,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已连续五年举办“非师专业职业技能大赛”,积累了成熟的非师职业技能赛事项目132项。

     

        在全面推进中实现提升

     

        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积累,最近几年来,学校承担完成国家、省部级相关研究课题30余项,出版《温润·激导·训践——提升地方高师院校非师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与实践》等著作和教材10余部。

     

        我校非师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广告设计大赛”等赛事中共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210余项。我校非师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30%,学生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比率显著提升。非师专业学生的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连续4年被评为“吉林省大学生就业先进单位”,初步显示我校实施非师专业学生培养策略带来的优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