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25日 星期三

    探 索

    电影工业:制片人中心制行吗?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25日 05版)

        2012年上半年中国电影票房80.7亿元,照此推算,今年的总票房将超过去年131亿元的成绩,再创新高。然而,票房数字攀升、市场规模持续壮大的背后,却是国产影片所占份额明显萎缩的不争事实。不到40部进口片贡献了50亿元票房,约占总额的65%,其余100多部国产片票房只有30亿元,这种现象令关心国产电影的人感到十分忧虑——竞争对手好莱坞大片的冲击力固然强大,但国产电影自身质量不高,对观众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才是造成上半年市场格局的根本原因。在这种背景下,近日上映的电影《画皮Ⅱ》票房捷报频传,以最快的速度分别突破了华语票房上映3天、4天和7天的纪录,还刷新了内地电影在香港首日票房和首周末票房的纪录,并在首周打入国际票房总排名纪录第4名,列位《蜘蛛侠》、《泰迪熊》和《冰河世纪》三部美片之后,骄人的市场成绩给低迷的国产电影市场带来了希望。在市场成功的诸多偶然和必然中,《画皮Ⅱ》引发了业界对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建设的各种讨论,值得我们认真审视和解读。

     

        中国电影应组建常规军

     

        “在国际化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中国电影人当务之急就是生产出有稳定质量标准的电影,使观众在看国产电影的过程中有质量安全感。所以我们应该不断为中国电影的标准化制作而努力,为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变革注入催化剂。”近日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在京召开的“国产电影论坛·《画皮Ⅱ》研讨会”上,《画皮Ⅱ》艺术总监杨真鉴指出,目前大部分国产电影的生产仍处于小作坊的生产模式中,相较于环环相扣的现代化流水线生产,作品艺术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中国电影要正面迎战好莱坞影片带来的挑战,亟待建立健全的产业链条和成熟的工业体系。

     

        《中国电影报道》制片人张卫认为,中国电影不缺乏人才,关键是如何整合现有的人力资源,组建一支常规军。他打了个比方,在中国电影军团中,张艺谋、冯小刚等知名导演,在市场竞争中为中国电影创造了良好的口碑,打造了优质的品牌。然而,他们的电影作品都具有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无法“批量生产”。“商业电影的制作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与好莱坞影片抗衡,形成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我们不能将希望寄托在个别艺术家的身上,而应该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常规军,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生产一批具有可复制性、可批量生产的电影作品。”

     

        制片人中心制渐露锋芒

     

        “电影不是孤岛式的创作,它必须是集体的,要调动集体的热情、集体的信任、集体的期待。”《画皮Ⅱ》监制、陈国富强调。与以往国产影片创作生产多以导演为中心不同,《画皮Ⅱ》采用制片人制,以团队合作的方式,经过艺术设计、标准构建、发行营销等一系列的工业化流程,最终打造出质量有保障的作品。

     

        《画皮Ⅱ》导演乌尔善则补充道,像《指环王》、《哈利·波特》、《阿凡达》等美国的大型商业电影,都有一个标准化的工作程序。中国电影行业反倒比较特殊,许多导演不愿意按照工作流程去做,除了他自己,其他人都不知道工作的方向。“虽然我也是导演,但我认为一部好电影不是靠个人才华能完成的,它是一整套包括艺术、管理、制作、科技、营销等标准体系指导下的运营结果。电影导演在创作类型电影时应该走的标准步骤是:市场定位、剧本策划、概念设计、分镜头设计、三维动态演示、特效技术测试、美术设计、模型制作、演员排练等等。拍摄是否顺利在于前期准备是否完善,我不相信个人能力,我相信的是团队和组织团队的方法是否科学,是否能把个人能量凝聚为集体智慧。”

     

        寻找市场和艺术的平衡

     

        专家认为,《画皮Ⅱ》成功的最大意义在于为制片人中心制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这再次引起了人们关于导演制和制片人制孰优孰劣的探讨:从电影生产的角度来看,制片人中心制的确为中国电影产业开创了一种更加可控的市场前景。但相较于导演制而言,其过于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是否会伤害电影的艺术创作?对于“批量生产”的电影,观众会不会买账?哪一种方式能够让电影在坚持艺术探索和拓展市场空间之间找到平衡点?电影生产过程到底该听谁的?对这些问题各方观点不一。

     

        执导过《社交网络》、《七宗罪》等经典影片的著名导演大卫·芬奇1992年接受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的邀请,执导处女作《异形3》,双方在拍摄和剪辑方面都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最终上映版本甚至并非出自大卫·芬奇之手,而他至今也不承认《异形3》是其作品。无独有偶,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德国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2005年被华纳公司看上,执导《致命拜访》,不过华纳高层对他的初剪版本并不满意,认为动作戏份少得可怜,不够亮眼,于是又花重金请来《黑客帝国》三部曲的导演拉里·沃卓斯基和安迪·沃卓斯基兄弟改写戏份。在制片人中心制下,导演与制片人之间发生分歧导致临阵换将的现象在中国电影业也初现端倪,这种业界的内耗不仅增加了制作成本,也对影片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宁夏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杨洪涛指出,无论是以制片人为中心,还是以导演为中心,大家只是在影片生产的不同节点担任主导。比如《画皮Ⅱ》前期策划以艺术总监杨真鉴为中心,在制作过程当中以制片人庞洪为中心,在艺术创作过程当中以导演乌尔善为中心,其实无论谁在中心位置,我们都要给他足够的发挥空间,并注重彼此的协作。(本报记者 李 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