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18日 星期三

    视 野

    不要把国际班办成“出国班”

    ——安生文教交流基金会执行副主席张梧华一席谈

    作者:李 凌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18日 14版)

        打个形象的比喻,高中阶段引进国际课程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找食吃”,面对社会需求和国际化的需要,很多学校饥不择食,抓到一个国际课程便引进来。这段时间,诸如中澳班、中新班、中加班,一下子涌进来很多国际课程;第二阶段是“找好东西吃”,学校选择国际课程开始有一定的目的性。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IB、A-level开始流行,以及后来者居上的美国高中课程加上大学先修课;第三阶段,开始“讲究营养”,探索课程的融合,吸收借鉴国际课程中的优质资源。目前,国内办国际班的高中不少,但大多数处于第一、第二阶段,真正处于第三阶段的不多。

     

        笔者:社会上对高中国际班有个形象的说法,叫做出国留学班,你怎么看?

     

        张梧华:把国际班叫做出国班,这恰恰体现了社会上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认识误区。我们现在讲教育国际化,但国际化绝不等于出国化、西方化。公立高中如果只是为了迎合社会需要、仅以送学生出国为目的举办国际班,那就是在挤占公共教育资源。公立高中使用国家的资源,优秀教师数量有限,办学设施的数量有限,国际班占用了,普通班的学生就没机会享受了。

     

        不过,如果在国际班任教的中方教师能够充分比较和融会贯通中外课程,成长为国际化的教师;如果通过办国际班引进国际优质资源并加以消化和吸收,实现全校范围内的共享,促进公立高中的课程改革,那这样的占用就是一种有意义、有回报的投入,其社会价值显而易见。公立高中办国际班,应当有更高的追求和目标。

     

        笔者:更高追求是什么?

     

        张梧华:公立高中办国际班,在满足学生、家长和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应该借助外力,瞄准课改、教改。当前,高中阶段课程改革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离不开高考指挥棒的限制。现在的中外合作办学,让学生、家长还有老师摆脱了高考升学的压力,就应该大胆地进行探索,打破以前观念、机制上的误区,从国际课程中吸收营养,最终推进自己的课改、教改。

     

        笔者:公立高中应当怎样通过办国际班来促进课程改革、实现国际化?

     

        张梧华:公立高中开办国际班,应当把它当作课程改革的试验平台,当作培养师资的广阔舞台,当作吸引外国留学生的基地,当成公立高中“走出去”的试验田。现在谈文化软实力、文化建设,最终我们的高中也要走出去,开发并在国外办有中国特色,同时也被国际社会认可的国际课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