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填写高考志愿时节,咨询安徽建筑工程学院招生情况的电话一个接一个——老师们一遍又一遍地叮嘱:“2011年我们文理科录取分数均位居二本学校首位,今年分数一定低不了,请报考时慎重!”
与招生这个“进口”一致,在“出口”上,安徽建工学院是全省标兵单位,就业率稳居省属高校前列。“报考和就业热的背后,是办学质量得到社会的认可。”党委书记杨兵告诉记者,坚持走质量兴校之路,让学院具备了基本的核心竞争力。
错位发展奠定比较优势
青山绿水、亭台楼阁……在风景如画的黄山脚下,时常会见到一群学者穿行在皖南古村落、古民居之间——由安徽建工学院领衔,联合清华大学、中国科大、同济大学共同承担的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徽州古建筑群落保护利用和传承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正在有条不紊地实施中。
国家科技计划,由地方高校主持的无异凤毛麟角。“徽派建筑教育是我们的办学特色之一,徽派建筑研究则是学校重点支持的研究方向。”项目主持人、安徽建工学院院长方潜生介绍,学院1986年就成立了徽派建筑研究所,在徽派建筑研究上形成了突出的比较优势,再加上在节能环保、城乡建设与徽派建筑研究、地下结构、先进建筑材料等方面领域的长期积累,科技部及其评审专家才能在这个重大项目上,对身为地方高校的安徽建工高看一眼。
没有资源配置的倾斜,没有地缘位置的便利,地方高校往往难以形成优势。而在长期发展实践中,安徽建工学院立足发挥比较优势,走错位发展与特色发展之路,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行业需求为主线,抢得先机,走出一条发展之路——
全国获得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招生资格的4所高校之一;土木工程、建筑学、给水排水工程等专业一次通过建设部专业评估……安徽建工学院在全国同类高校中脱颖而出。学院获批成立的教育部建筑能效控制与评估工程研究中心、徽派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3个科研机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一个接一个,行业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开始显现。
教学改革凝练专业特色
被誉为当代中国城市建设规划“奥斯卡”的年度盛会——全国人居经典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竞赛,是衡量专业高校综合实力的竞技场。安徽建工学院的老师、学生已经连续三年荣膺规划和建筑人居金奖。
“特色,是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内涵。”安徽建工学院通过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专业特色建设。对土建类专业,围绕徽派建筑和城镇化建设等鲜明特色,建设土木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学、艺术设计等专业。在非土建类专业教育中融入、渗透土建类知识,赋予学生以本专业服务建设行业的知识和能力。测绘工程专业面向建筑领域,以建筑测绘、工程防灾减灾为特色,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动画专业以制作建筑三维游历为特色,成为全国唯一立项建设的“建筑类高校动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地”。
房屋建筑学、建筑声环境、建筑节能设计……面对这份安徽建工学院应用物理学专业的课程清单,2009级的徐永庆同学很兴奋:“我们都很喜欢这些与建筑相关的课程,这些交叉课程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增强就业的竞争力。”
2005年,安徽建工学院开设应用物理学专业。面对着如何把专业办出特色的命题,安徽建工学院在“结合”环节寻求破题。“依托大土建学科优势与特色,我们经过几年的建设,形成了以建筑物理为应用点,以建筑节能技术与建筑声环境等领域的设计、检测和研究为重点方向,形成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模块的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数理系主任李义宝向记者介绍。
理念创新培养复合人才
一个模拟的楼层样板,按照图纸分别安装监控、安防和门禁系统——这是在北京建工学院举办的“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题目。在这个有武汉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16所高校参加的大赛上,安徽建工学院获得最高奖项“特等奖”。
“不管隶属关系,也不管地处哪里,人才质量是高校竞争最终落脚点。因材施教,对于现代大学教育同样适用。”方潜生介绍,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学生兴趣,安徽建工学院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上立足于多样化——在土木工程、建筑学、给水排水工程和法律等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学校在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实施“CDIO”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安徽建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是“CDIO”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行者。学院与上海日立建机、安徽合力叉车等大型知名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在为日立建机培训学员的同时,年轻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都能到了加强。在与合力叉车的合作中,学生在第七个学期利用课余时间修完企业提供的课程,第八学期进驻企业,完成企业所提出的各种设计项目。
8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390余项省部级课题;3项国家奖励、40余项省部级奖励……今年又被列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院成功走出了一条质量兴校之路。
本报记者 李陈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