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05日 星期四

    北大国学研究院的毕业课

    《 光明日报 》( 2012年07月05日   06 版)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感受这样的情境:北京大学国学院研究院2012届博士生毕业典礼。

        简朴。墙上,一条写着仪式主题的横幅,桌上,每人一纸杯白水;隆重。就在刚才,北京大学国学院研究院院长袁行霈说:“把博士服穿上吧!”穿上了博士服的学生,与平日比起来,更添庄重。教师席上,是博士生的导师们,知名学者严文明、袁行霈、蒋绍愚、邓小南、阎步克……

        学生们先说。

        路振召从法学转到国学读博,与国学院的导师们相遇:“在先生们身边,感受到了大学者的平易、亲切。”此刻,他倾吐心曲:“毕业了,但像不愿嫁出去的女儿似的,仍想在先生们的教导下继续成长。”

        四年前,袁健惠把两岁八个月的女儿留在青岛家中,只身来北大读博。“听了袁行霈先生的课,我写了一篇心得,两个星期后,就接到了杂志的发稿通知。听楼宇烈、蒋绍愚等先生的课,我都写了听课小结,这些小文章,都作为论文发表了。那是沾了先生们的气儿。”现在要毕业了,袁健惠说的话有些伤感:“来北大来得太晚了!如果有来生,我一定会很早很早来北大,很早很早就来到先生们的课堂,听各位先生的课……”

        秀气的曹银晶是国学院第一个留学生博士生。“有生之年,我要在韩国办一个国学院,像北大国学院的老师们那样,多给学生提供机会,多付出一些为学生。” 回忆着国学院先生们为学生做的桩桩奉献,曹银晶说着自己的想法。这不是心血来潮,“几年前,曹银晶就许过宏愿。”袁行霈先生补上了一句。

        “跟袁先生读博,从面试那天开始,我就老想到‘躬逢其盛’这四个字。跨学科学习、研究,并不是有心意就行,还要有各学科的学习方法、知识。来国学院做博士,是我这半辈子最正确的决定。”金溪话一出口,引来一片笑声。

        心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从美国回来到北大国学院读博的吴宁,对国学院跨学科培养博士生的特色感触颇深:“做儒学,我对制度缺乏关注,听了阎步克先生的课,我想,自己今后会对社会方面有更多的关注;跟蒋绍愚先生学训诂,对我今后的研究会有很大帮助;严文明先生的讲述,让我对萌芽状态的文化有了清晰的了解;袁先生对陶渊明有新解读,没想到陶渊明的内心是这么复杂、丰富……”

        该先生们讲了,还是按国学院“序齿不序爵”的规矩,严文明先生先讲。“国学院招博士生,是想做点试验,看能不能在学科交流、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上有所体现。希望你们毕业后,还注意这条路线。”“老师自己不是完人,总希望学生是个完人。外面对北大的学生有个评价:‘确实水平高,有后劲!’同时还有一个评价:‘比较自大,不太团结人。’我希望国学院的毕业生,不会这样!”

        “在北大博士生毕业典礼上,拨流苏是个温馨的时刻。我祝贺你们!”袁行霈先生开始说了。“刚才,一位同学用‘鞠躬尽瘁’来说国学院老师们的精神,这四个字,用在国学院吴同瑞、朱邦芳、耿琴、何淑云几位秘书处的老师身上,特别准确。国学院无私奉献的精神,最突出地体现在他们身上。你们也许不能体会,为办一个手续,报销一笔书费、考察费,他们要去学校财务处跑多少趟。他们完全可以不这么做,不这么凝注着感情做。建议你们站起来,向几位老师鞠个躬。”

        看着穿上博士服的学生,袁行霈如数家珍,一一点评:

        吴宁除了拿到了博士学位,还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

        课堂上读诗,伟光的声音最高,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感谢你!

        岳砥柱上课,除了带书、笔记本,每次都会多带一个暖瓶,对老师的这份情意,让老师们感动;

        ……

        “老师都希望学生超过自己,千万要理解老师的心情。如果学生不能超过老师,学术就不能发展。你们太幸福了,考进北大国学院,这么多老师为你们服务。再过十年、二十年,你们就是学术的中坚,北大国学院看你们的。”

        学问上颇多建树的蒋绍愚先生,言简意赅:人在世界上活一辈子做什么?做学问,做个正正派派的人。在国学院这方净土,就要甘心坐冷板凳,老老实实做自己的学问,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读博士生秦克宏的论文,后记中说到要离开国学院的那句“有万千不舍”,让他的导师邓小南不能忘怀。“万千不舍的是什么?是国学院的凝聚力,是国学院先生们的精神境界,是这方学术净土,是纯净的学风。我是最后一个参与到国学院工作中的,和同学们一样,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着前辈学者的襟怀、眼界、谦和、大师的风范,感受着社会上高调的宣传中,国学院的先生们质朴、低调的做事……”

        “同学们毕业了,替你们快乐!”国学院最年轻,也是讲课最多的导师阎步克由衷地祝福着学生。“坐冷板凳的事,说起来容易,做不容易。相信同学们四年的感受、领悟,得到的,除了博士学位以外,还有另一种活法。”

        “希望国学院今后会因你们而骄傲!”

        ……

        四年,切切实实的追求,学生们心中的学术目标更加明确,心慢慢更有定力。

        都说,学校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届届学生来来去去,万千不舍的岂止是学生?

        浓浓情深,殷殷话语,旁听的我,2012年7月2日在北大国学院,上了一堂终身难忘的课。

        本报记者 庄 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