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如何服务这两个根本问题,提倡和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生活,投入革命斗争实践,创造出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这篇《讲话》是中国新文艺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今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温《讲话》,我们要牢牢把握“为人民”创作的根本原则,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讲话》还阐述了“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泉源”。可以说,能否站在人民的立场,表达人民的意愿,维护人民的利益,是衡量一个文艺工作者价值选择的试金石和分水岭。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从人民群众的火热实践中汲取营养、挖掘素材,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人民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今天,我们重温《讲话》,要把继续学习《讲话》精神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更加突出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文艺在形式上不断地推陈出新,但是文艺的人民性却始终没有改变。今天,广大文艺工作者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生动展示我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的历史责任。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历史创造者。一切进步的文艺创作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一切进步的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同人民在一起,用作品反映时代最迫切的前进要求和人民最深刻的心灵呼唤。
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服务对象。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标准,把服务群众作为基点和归宿,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立志做人民喜爱的作家、艺术家,不断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使人民群众在共享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中,体悟思想的力量和道德的魅力;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同时也是文艺作品的表现主体。要着力歌颂人民生动实践、展示人民精神风貌。要发扬“走转改”的优良作风,走到生活深处,走进人民心中,接受群众的检验和评判,把艺术才干的增长、艺术表现能力的增强,深深植根于生活、植根于人民,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哺育自己,从社会生活中汲取营养、挖掘素材、提炼主题,在艺术创作中体现人民愿望,反映人民心声,代表人民利益,在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进行艺术创造、实现艺术进步。任何脱离人民、脱离生活的艺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作品,都不可能有感召力,也不可能有生命力。
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生活,使文艺创作植根于人民之中,把双脚踩在大地上,多观察和体味身边的群众和实践,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不断创作出让人民满意的优秀作品,使自己艺术生命常青。(相关报道见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