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23日 星期三

    为边疆繁荣播撒希望

    ——大连理工大学32年培养6000余名少数民族人才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23日 01版)

        阳光从窗外穿过宽敞的方厅,洒在张秉玺老师拿出的两件极有纪念意义的“藏品”上。一件是已经泛黄的1982年第9期《民族画报》,里面有大连工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前身)少数民族预科班的摄影报道,题为“夸夸我们的老师”;一件是张秉玺珍藏了20多年的记事本,上边用蝇头小字记满了人名,那是她教过和管理过的少数民族班的同学录。提起其中任何一人,76岁的老人都还能说出孩子们当年的相貌特征,学习表现。她是大连理工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班第一任辅导员兼班主任,后来担任大连理工大学民族学生办公室主任等职,前后做民族教育工作17年,直到1996年退休。

        精神矍铄,思维清晰的老人娓娓道来,让人有一种震撼和感动。

        大连理工大学为少数民族地区倾情培养人才,始于1980年。32年来,从这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已走出了6000余名少数民族学子、在职科技和管理干部。

        为了新疆人民的嘱托

        1980年秋,18岁的维吾尔族小伙子阿肯江·托呼提从乌鲁木齐坐了7天的火车,穿过茫茫戈壁,来到大连工学院求学。

        一次晚自习,教室里走进一位穿着朴素的老人,和蔼地与同学们打招呼,询问大家的情况。他对同学们说:“大连的苹果很好吃,有的品种就是从新疆伊犁引进的。同学们都是从新疆来的,希望学成之后能把知识带回新疆,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位老人就是著名教育家、学院院长屈伯川。

        这一年的6月21日,教育部发出通告,决定为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有计划、有重点地在部属5所重点院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大连工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试办少数民族预科班。

        与阿肯江同时入学的首批少数民族预科生有30名,来自新疆的11个民族。学校为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单独设立预科一年、本科四年的五年学制。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大连理工大学与新疆心手相连32年,形成了一个由预科、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多形式组成的少数民族人才教育教学体系。

        “为了新疆人民的嘱托,我们必须尽职尽责,花大力气把他们培养出来。”时任校党委书记周明的话,让张秉玺记忆犹新。

        从84级开始,新疆民族班学生改为每年集中编班在同一专业学习,不仅便于对学习较困难学生的重点帮助,也可以灵活执行学籍管理办法,这在全国民族预科班委托高校中是首创。从1986年始,学校成立民族学生工作办公室,专门负责协调全校民族学生工作。1988年又增招了两广、云、贵、海南地区的壮族、苗族等30多名民族学生。

        现任校长欧进萍说,学校会千方百计为少数民族学生创造条件,让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好、工作好、生活好。

        从知识到思想品格的塑造

        三十几年如一日,站在促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和稳定,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繁荣发展的战略高度,大连理工大学不断摸索,深入实践,使民族教育工作呈现出鲜明独到的特色。

        温留汉是大连理工大学培养出的哈萨克族的第一位研究生。在大工求学时,温留汉在自己的日记里,珍藏着一张哈萨克牧民在雪山脚下牧羊的照片。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的责任是学习知识和本领,用实际行动来报效我的民族和祖国。”

        温留汉四年本科课程以90-95分的优异成绩被保送到计算力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五年中,他年年被评为校三好学生,还入了党,毕业后回到新疆做了一名高校教师。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大连理工大学形成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培养的一套独特做法:本科招生适当降分,择优录取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预科结束后双向选择专业;坚持德育为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民族团结教育为切入点;培养模式灵活多样,针对不同教育层次和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案;毕业时除定向就业外,鼓励学生继续深造考取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德祥将学校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作法概括为“三结合”: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困难与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的培养相结合。

        学校选拔优秀教师担任少数民族预科班主讲教师,为少数民族预科班配备专用教室,单独配备班主任、辅导员。设立优秀少数民族学生奖学金、特殊助学金,单列优秀少数民族学生保研指标,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指导,并积极向新疆、西藏等用人单位推荐少数民族毕业生。

        维吾尔族学生哈巴尔,从没学过英语,大学从“ABC”开始,却拿到了全系英语竞赛冠军,毕业时被推荐攻读硕士学位。锡伯族姑娘葛俊凤,成为锡伯族的第一位女博士。91届电子系维吾尔族毕业生吐尔逊江,在校期间研制成功“利用共同天线系统实现对讲和报警系统”,在全国第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三等奖。

        这里是温暖的家

        来自库尔勒的83届蒙古族学生乌云,有段时间鼻梁、脸部产生异色,医院不能确诊。张秉玺多次找主治医生提出给孩子转院。转院后被确诊为白骨病,属世界疑难病症。张老师马上到图书馆翻阅医学杂志,看到一则消息,得知上海有一家医院能控制这种病。她帮助乌云转到上海治病,病情很快得到控制。乌云回校后,吃的药需要冷藏,当时家里还没有冰箱,张老师就设法把药放到西山食堂的冷库中保存,每次亲自取来让乌云服用。

        两年后,张老师收到乌云寄自家乡的一封信、一个邮包。打开邮包一看,是一张老羊皮。乌云在信中动情地说:“这是我们家的头羊,也是家里的‘功臣’,按当地习惯,是不能宰杀的,只能等它自然死亡。但这头羊的皮能治病,因为它在牧地草场山涧领着羊群走向各方,身上沾满了各种草籽中药。我妈说,把老羊皮送给张老师吧。老师,您患有类风湿病,羊皮放在雪地上都隔潮。”黑灰色的老羊皮,羊毛足有一二寸,厚厚的毛里,藏着碎草和多种叫不出名的草种……看着它,张老师双眼盈满泪水。

        让学子们永生难忘的关爱是他们成长的重要动力。这份关爱,来自于一个忘我工作、心怀大爱的优秀教师群体。30年来,大连理工大学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预科班班主任和优秀教师。

        全国道德模范、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邵春亮教授,20多年来把慈父般的关爱,毫无保留地倾洒在学生身上,从学习到生活,从思想到日常行为规范,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呵护,使一个个远离父母、远离家乡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校园同样享受到了亲情般的温暖,他也因此赢得了学生和家长们的尊敬和爱戴,少数民族学生都亲切地称邵老师为“老爹”。“教育就是爱,爱是教育的出发点,爱是教育的归宿。”这是邵春亮老师对教育的理解。他带过的40多个少数民族的600多名学生,全部顺利升入本科,许多优秀毕业生回到边疆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 

        1982年入校的预科班学生包尔汗,如今已成为克拉玛依市市委常委、新疆油田副总经理。他说,1985年春节他留校没有回家,一天凌晨在宿舍突发急性阑尾炎,剧痛难忍,时任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的张广东老师带着同学立即把他送到医院做了手术。“住院7天,张老师就像父亲一样照顾我,让我永生难忘。”包尔汗回忆道。

        成长成才,新疆的明天更美好

        大连理工大学求真务实良好学风的熏陶浸染,让学子们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做人做事。

        阿肯江在大连理工大学学习生活11年,博士毕业后回到新疆,现任自治区政协委员、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他说,如今在新疆大学当老师的校友,做学问扎实,课讲得认真,口碑都很好。

        民族班毕业的学生在西部那片沃土上耕耘奋斗,成长为工程师、技术员、教师、公务员、经理等。从新疆乌鲁木齐驱车8小时来到独山子石化公司乙烯化工总厂,这里有一个从大连理工大学民族预科班走出的十人“团队”,他们以出色的工作为我国西部边陲的石化工业发展贡献了聪明才智。

        邵春亮教过的学生杨一鹰,毕业后分配到戈壁滩地质队工作,他曾经历过在戈壁滩工作曝晒三天,脸上的皮全部蜕光的艰辛,冒着酷热,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学生孙大胜,成绩很好,但为了西部事业选择去了克拉玛依油田……

        醇厚的校风和严谨的学风,兼具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的老师们,让很多少数民族学子形成了魂牵梦萦的“大工情结”。地拉木提与爱人在大连理工大学相识相知,他们的女儿后来也考入了这所学校,现在已是大四的学生。

        民族教育,薪火相传。播撒的是希望,收获的是少数民族学子的成长成才。大连理工大学因民族教育工作成绩突出,已4次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本报记者 吴 琳 本报通讯员 许梅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