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23日 星期三

    来自一线的核心报道(57)

    做人民的歌者

    ——探访河南省巩义市香玉故里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23日 01版)
    2003年12月,河南组织了慰问在京农民工大型演出,常香玉带病到现场为农民工献艺。王建立/CFP

        编者按

        豫剧大师常香玉,留给世间的不只是丰厚的艺术遗产,更有绵长的精神遗泽。

        文艺是引领人们精神和灵魂的崇高事业,艺术家的追求反映了自身的世界观。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文学艺术界不免受到虚名和浮利的侵染。常香玉是艺术工作者的一面镜子,她的高尚节操,照见了部分艺术工作者的庸俗和媚俗;她的淡定胸襟,照见了部分艺术工作者的短视和功利。德艺双馨,以德为先,常香玉的艺术人生,值得每个人品读和反思。

        5月23日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纪念日,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推动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创造,在服务人民群众的艺术实践中倾情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愿所有的文艺工作者都以常香玉为榜样:为人民而歌!

        “看,这段大堤是香玉坝!”

        初夏时节,在传说河图洛书出水之地的河南省巩义市行走,当地同志的一声介绍,让我们得知脚下是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的诞生成长之地,于是有了此行目的之外的寻访和珍贵收获——真正的艺术家,是用灵魂深处的道德精神,永留天地人心之间。

        “她至今在恩惠着我们”

        这是一段高10余米,长80余米向水中突起的石坝。坝底,当年筑堤留下的木桩清晰可见,坝内,黄河之水一泻东流,与远处洛水交汇,清浊分明。

        “没有香玉坝,我们神南、神北好几个村庄早被河水淹没了。”

        60多岁的张丙全是当地村民,多年担当香玉坝的义务护堤员。他说,香玉坝虽然有60多年的历史,但经过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多次修建加固,目前仍发挥着抵御伊洛河洪水的作用。问起修堤历史,老人了如指掌——

        1941年,几位老乡在河南洛阳找到当时已小有名气的常香玉,告诉她说村边的河流近几年连连发大水,冲得北边山上土块碎石大片往下滑落,老百姓的日子没法过,希望能凑些钱修坝护村。刚满19岁的常香玉立刻答应说:“家乡父老这样看得起我,再难的事儿我也不能推辞。可我只是个唱戏的,只有多演几场戏,算是为家乡垒坝添点石头添点沙吧。”

        当年已经在洛阳一带走红的香玉和父亲商量后,迅速安排剧目,夜以继日加班演唱募资,演出所得买了400多袋面粉运回家乡,乡亲们以面粉为工钱,修筑了这条石坝。

        实际上,比起今天的许多水利工程,“香玉坝”的规模并不出奇,甚至略显“寒酸”,然而60多年过去,远近村民依然难忘,历久弥新。“她至今在恩惠着我们。”张丙全说。

        和“香玉坝”一样至今恩惠故里,镌刻人们心中的还有不远处的“香玉小学”。

        位于伊洛河畔,绿树环抱的河洛镇香玉小学,前身叫寺湾小学,是常香玉的母校。香玉从1961年开始就源源不断向该小学捐资助学,临终前依然念念不忘,嘱咐家人把自己的剩余积蓄捐献给家乡教育事业。香玉逝世后,当地政府和群众把寺湾小学更名为香玉小学。现在学校占地200余亩,建筑面积7900平方米,各种教学设备齐全,还有标准的跑道和操场。学校里还增设了多媒体、双语、豫剧等特色教育,学校的五二班还被教育部命名为“香玉班”。

        适逢孩子们的节日即将到来,校园里正在举办“迎六一文艺演出”,我们听到了舞台上这样的诗句朗诵:“牢记戏比天大的誓言,爱国爱民,常奶奶是我们的典范……”

        “记住,我们有常老师这样的人”

        “你家在哪里,我家邙山头。”这段原本是电视剧《常香玉》主题曲的豫剧戏歌,现在已成为香玉小学的校歌。踏歌声里,我们来到香玉故居河洛镇南河渡村。这处典型的豫西邙岭窑洞院,在如今的巩义农村依然可见:三孔窑洞依山而建,显然是后来挂上的标牌解释房屋当年的用途:堂窑、厢窑、厨窑。

        常香玉出生的地方,是院落北侧东边的一孔厢窑,屋内陈列着她的的生平资料,大多是演出剧照、图片等,年久加上洞内潮湿,许多图片已经发黄,屋内水缸案板、桌椅板凳极其简陋的生活用具,更是这个家庭简朴生活的写照。

        “她打小出去学戏,伊洛河那时没有桥,就从这条道走到码头乘渡船。”

        “香玉十几岁就唱红了,可从没有现在明星那样的铺摆,哪次回家都是步行进村,婶子大爷叫的心暖。”

        “常老师一生节俭,可是每当国家有事的时候她都站在前面,捐物捐钱。”

        走在香玉故里,乡亲们如数家珍,一次次回忆起大师的生平:

        抗日战争时期,她举办义演,在宝鸡、西安广设粥棚,赈济因黄河泛滥流落陕西的难民;解放后的抗美援朝时期,她带领香玉剧社奔赴朝鲜战场,为志愿军慰问演出。看到艰苦卓绝的战场实况,回到家中就与丈夫商量:“咱们为国家办件事儿吧,我想捐献一架飞机。”夫妻俩把存留的金子送到银行兑现,汽车也卖了,可还是差很多。于是,丈夫编剧,香玉主演,一出爱国主义题材的《花木兰》唱响大江南北,香玉塑造的巾帼女英雄且美且刚,感动国人,15亿元人民币(旧币)在掌声中筹得,一架名为“香玉剧社号”的米格15战斗机直上蓝天。如今这架飞机仍被停放在北京航空博物馆展出;在广西前线、北京亚运、香港回归的义演舞台上,她的演唱响遏行云;在唐山抗震、西部工程、抗击非典的捐款队伍里,她的身影依然熟悉;她自筹资金22万元,设立“香玉艺术奖”,奖励豫剧艺术优秀人才,如今已评选9届,获奖人员130多人,遍及全国。

        义举频频的她能有多少钱?从2001年起,她的工资刚调到每月2200元,她住的房子是儿女们凑钱买的。逝世前她的床单上拼补有十多个补丁。

        常香玉生前曾说:“艺术是生命,气节最重要,民众为父母,奉献是责任。”剧作家苏叔阳在香玉大师故去时说:如今,物质生活的丰富,却造成了一些人的拜金主义倾向,一些人淡漠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我们的文艺作品,缺乏深刻的哲思,缺少了震撼人们灵魂的壮阔的激情和想像力,缺少高瞻远瞩的科学正确的历史观。我们学习常香玉,应该像她一样做一个爱国、爱民族、始终为人民歌唱的歌者,高扬起生命的大旗,做一个时代的艺术家。

        在香玉小学,校长告诉我们的一个细节,可以印证当今人心所向——每年的清明节,学校都会组织师生前去登封市连天公墓拜谒常香玉大师,每到这个时候,同学们就会争相报名,甚至有家长求情“走后门”,希望能让孩子参加:“我们就想让孩子记住,我们有常老师这样品行高尚的人”。

        永远的精神财富

        “每年春节,我们镇上都要用政策鼓励、资金奖励、社会化运作的方式组织豫剧大赛,让能唱会拉的有机会上台表演,一年比一年红火。用这种办法弘扬民族文化,彰显地方特色。”香玉村所在的河洛镇党委书记赵现才对当地文化发展很有一番思考。

        在香玉大师故乡任职,巩义市委书记舒庆更认为自己有着不可多得的资源。他说,任何人的成长,任何地方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土壤的培育,靠的是精神激励。河洛地区本土就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著名的“常派唱腔”里,就融汇了河洛岸边船工“黄河号子”激越昂扬的特色,豫西山区人民的吃苦耐劳、忠厚侠义精神在香玉品德中更有体现:“纵观巩义这方土地走出的艺术家,被老百姓铭记在心的,首先都是道德人品!”

        巩义市站街镇南瑶湾是杜甫的出生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中,诗人表现出的广济天下、情系百姓的胸怀,成就了一代文豪地位,也为家乡人世世代代景仰。一代又一代的村民保护了杜甫的居住原址,修复再建杜甫故里公园时,市民自发义务劳动,自觉捐款。舒庆感慨道:何谓德艺双馨、道德文章,自古以来都是“德”字在先啊!

        我们了解到,在当前大力推广新农村建设中,巩义将尽全力保护好香玉故里原址原貌,在此基础上成立常香玉文化研究园,将她建成一个怀念大师道德人品、展示河南地方剧种,尤其是河南豫剧演出传承的一个平台。赵现才说“困难很多,但市里非常支持,香玉精神时刻告诉我们,爱国家爱民族的才是永恒的。”

        (本报记者 刘 伟 刘先琴 本报通讯员 胡芷滔)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