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15日 星期二

    用脚走出来的踏实文字

    ——评《共和国粮食报告》

    丁晓原 《 光明日报 》( 2012年05月15日   14 版)

        陈启文的长篇报告文学《共和国粮食报告》,以其题材的初始和重大,奠定了作品的基本价值,成为一部值得解读的作品。

        《共和国粮食报告》既具有厚重的历史意味,又不乏重大的现实意义,是一部真正的史志报告文学。作品写作的直接触发来自于当下现实的严峻存在。“一场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全球粮食危机,如同无声的海啸,已经波及世界上七十多个国家”,“这样的背景,这样的气氛”,激活了陈启文的社会责任感,又立定了作品采写的基调。作者将作品的写作,设定为“是一次用粮食记录生命的历程,也是用粮食回溯历史的历程”。

        作者从现实进入历史,又从历史辗转到现实,历史与现实交织关联形成一个叙事的有机体。引子《人间食量》,是浓缩版的中国粮食大历史,“粮食,不是附加给生活的任何寓意;饥饿,一个民族五千年不愈的伤口”,概括了历史之重。对于当代中国粮食史的提取,作者是很智慧的。粮食在作品中是叙事的“扭结点”,实际是写与粮食关联的土地上的那些事,包括农村、农业和农民。陈启文选取构成当代粮食史的关键段落,土地改革、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灾害、学大寨、治淮修渠、袁隆平杂交水稻等,以及其间的历史主体人物,再现了共和国粮食史的演进。作者以史立体,以事构架,以人为本的叙事设计,使作品具有了丰富的历史容量。

        《共和国粮食报告》虽为史志写作,但它不是书斋文抄,而是作者用双脚走出来的踏实文字。作者采访历时半年,广及20多个省的主要产粮区。大范围的实地调查和对亲历者的口述实录,不仅使作者能够获得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而且通过作者的某种亲验感受,可以进入并且呈现过往的历史现场,真切地抒写历史的多种声部。如第七章《小岗村话语》。小岗村在共和国粮食史上是个重要的站点。作者通过四天的采访,以口述实录再现当时冒险分田承包的历史细节,又以人物以及小岗村当下现实的叙写,反映了改革不进则退的历史规律。此外由深入采访所还原出的某种历史气场,也会激活静态的历史档案、文献资料,使材料的运用得到优化。“万里无法给予农民什么,这些农民却把热腾腾的炒花生一把一把塞到他的兜里。这哪里像是面对一个省委书记啊,这就像在送别一个远行的亲人。”“他把小岗人塞给他的炒花生带到了省常委会上,尝尝,尝尝!”这种带有特殊的历史体温和历史况味的细节,成为作品牵引读者的重要看点。

        陈启文多种文体写作的优长在作品中得到了发挥。如对小说的人物要素进行迁移,作者重视与叙事主线关联的人物叙写。尤其显见的是作品的散文化。报告文学的非虚构,既要再现对象客体的真实,也要写出叙写主体作者自己的真实。散文正是一种适宜进行客观叙事与主观叙写的文体,报告文学中的散文化,使“写作者真诚的精神参与,理性的思辨,深刻的穿透力和个性化的表达”等成为可能。而这也有赖于作者扎实而有效的采访。只有这样,作者才能充分地熟稔对象,把握对象,内化对象,从而形成具有独特个人性的叙事方式与话语。“而我,一身风尘地走来,一到这里,我就安静了,那种奇异的安静,只属于天空宁静的蓝、人间诚挚感人的阳光。我甚至为自己身上的风尘而深感羞愧,或许,人类只有在大自然面前才会自惭形秽。”这是《北大荒的太阳》一章中的文字,散文的,礼赞北大荒和北大荒的人,若非身临其境,移情其中,我想是写不出这样洁净语言的。

        (作者为常熟理工学院副院长、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