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24日 星期二

    专家访谈25

    时代给了图书馆无限的想象力

    ——访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

    《 光明日报 》( 2012年04月24日   02 版)

        数字时代临近,图书馆如何应对挑战?在城市文化发展中,图书馆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第17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图书馆馆长、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所长吴建中。

        记者:您在很多场合都强调图书馆进入了一个超越自我的时代。转型和超越,是未来几年图书馆发展的主旋律。

        吴建中:过去30年,我国图书馆发展主要是还历史欠账,以新建、扩建、改建为主。如今,“县县有图书馆”的目标基本实现,下一轮发展,质的飞跃和软实力的提升就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

        过去30年里,图书馆经历了三次大的冲击。第一次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有人曾估计,随着无纸化社会的来临,图书馆将走向消亡。但20世纪末反而出现了空前的新馆建设热潮,人们意识到图书馆作为人际交流信息和经验的空间还是必要的。

        第二次冲击发生在世纪交替,互联网大量普及,有人担心互联网的导引系统和搜索引擎会替代图书馆的功能,图书馆能否向人们提供比互联网导引系统和搜索引擎更有效的服务手段,是那一时期人们思考的焦点。10年来,图书馆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高新技术成果,开发出一批信息服务和产品,尤其是数字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使图书馆勉强跟上了时代步伐。

        第三次冲击发生在今天,无纸化社会的“幽灵”重现,人们都在关注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的临界点在哪里。有人预测,到2020年,数字出版销售额将占图书出版市场总额的50%。但从图书馆发展现状可以看到,国内大部分图书馆对此缺乏准备,即使欧美等一些较发达的图书馆也在转型的探索和实验中。

        记者:数字化时代将给图书馆带来哪些变化?

        吴建中:数字化时代,图书馆收藏管理的对象变了,从管理书变成管理信息、管理知识,更看重知识的处理、内容的挖掘,读者的互动,管理流程和服务模式也相应发生变化。

        我国手机用户已突破10亿,智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1.9亿,这个数字还在快速增长。图书馆必须拥抱数字阅读,主动调整,顺应时代趋势。但到底怎么搞,老实说大家都还比较模糊。2009年,上海图书馆启动了手持阅读器外借服务,2010年在全国率先建设了新技术体验中心。我们很清楚,图书馆只考虑提供数字阅读器远远不够,能否建立一个超越行业、企业的平台,形成以公益性为主导的数字化服务方式,激活每个人手中的阅读器,需要图书馆工作者去思考,去实践。

        记者:技术更新逼着图书馆转型,转型的最终目的是吸引更多人走进图书馆,获取和利用好知识。

        吴建中:是的,图书馆正在经历从“书”的图书馆到“人”的图书馆的转变。即使在高新技术发达的时代,人们依然需要感情交流,尤其是需要有现场感的互动,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挖掘图书馆作为城市“第三空间”的功能,发掘它的场所价值。

        图书馆不再是传统的阅览室,而是人与人、人与信息交流的地方,一切围绕人的需求展开。今后以知识流为中心组织管理的主题图书馆会越来越多,比如法律阅览室,就是法律知识共享空间。全媒体的信息资源、人的资源、包括每个人头脑里的资源,都可以在这里摄取、交流、研讨,这是真正以读者为中心的飞跃,这样的图书馆不用担心人不来。

        时代给了图书馆无限的想象力。从纸质型为主体的图书馆向全媒体图书馆过渡是一个痛苦的转型过程。能否经受住时代的考验,真正实现范型转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图书馆的使命是激活知识,公共图书馆要谋求质的发展和软实力的提升,力争在未来知识服务体系中赢得一席之地,为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颜维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