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24日 星期二

    光明时评

    规范医保不能只算经济账

    张枫逸 《 光明日报 》( 2012年04月24日   02 版)

        4月23日媒体报道,北京一些医院近期集中出现保定患者住院治疗现象。记者赴河北保定调查发现,保定各大医院限收职工医保病人。据悉,保定实行名为“总额预付制”医保新政,医保中心给医院定指标,要求医生限收职工医保病人,超出限额的由医生自行承担,若要在当地治疗,患者只能自费。   

        如果把医保基金比作一块蛋糕,那么包括保定在内的许多地方推行的总额预付制,就是通过计划的方式来“切蛋糕”。经办机构根据每家医院收治医保病人产生费用的均值,再综合各医院医生和病床数量,算出一个权重,按照权重不同给出相应的医保基金使用指标。这一制度的设计初衷,在于通过包干使用、超支自负,遏制医院过度医疗的利益冲动,从而控制医保支出增速,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缓解百姓看病贵。  

        不过,总额预付制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指标控制是刚性的,与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难免存在差异,以至于有的医院指标不够用,有的医院指标用不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前者可能推诿拒收患者,高悬“免入牌”;后者可能疯狂开药做检查,套取医保资金。其次,把医院推向控制医保风险的前台,给本就紧张的医患关系增添了不和谐因素。有的医生有病不治、对患者区别对待,背离了救死扶伤的职业准则;个别患者花钱请“医闹”、闹死都要住,破坏了正常的医疗服务秩序。  

        旨在规范医保的措施,之所以会误伤患者的权益,暴露出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从制度本身看,总额预付落实到具体的医疗机构就值得商榷。毕竟,我们很难准确预知每一家医院的未来经营状况,而患者病情的个体差异,更加剧了这种不确定性。有时,一个重病号就可能“花掉”几个病人的指标,打乱医院和科室的总额控制计划。从医疗大环境看,在政府投入不足的前提下,公立医院趋利动机仍在,单靠医保总量控制,降低医疗费用的潜力有限。

        规范医保不能只算经济账。诚然,单从账面上看,现行总额预付制度控制了医保支出过快增长,护住了公众的“救命钱”,但也造成了医院拒收病人和过度医疗并存的尴尬,反而损害了患者的就医权,降低了医保的服务效率,加剧了医患矛盾。

        对此,一方面需要制度堵漏,进一步精确、细化医保预付方式,逐步从按人头付费过渡到欧美国家通行的按病种支付,使医院收费趋于合理化。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由各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医疗联合体”,通过区域内患者的相对固定、有效分流,降低整个医联体总额预付的风险。另一方面需要政府护航。规范医保是为了避免浪费,而不是弱化公共责任。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取消以药养医,使医生摒弃多开药拿提成的思想,通过合理用药、适度治疗,让有限的医保资源造福更多百姓。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