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23日 星期一

    艺坛杂议

    拯救文艺片

    吴晓东 《 光明日报 》( 2012年04月23日   14 版)

        岁末年初以来的影坛具有艺术气质的中小成本制作可谓满眼皆是,连一向不被看好的“三八档”,都成了众多文艺片角逐的天堂:从“欢喜冤家”式的爱情喜剧《高举爱》,到在爱情之外包裹了一层悬疑外衣的《情谜》,从发生在民国年间的苦情女人戏《女人如花》,到被定义为“新古典爱情史诗电影”的明朝版“倾城之恋”《柳如是》,还有市场大卖的充满文艺气息的《桃姐》。仅3月下旬,就有四部文艺片同时上映:翻拍自韩国20世纪60年代经典文艺爱情片的《晚秋》,我国首部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景观为故事背景的《爱在廊桥》,延续1994年李安版“以食喻情”理念的两岸合拍都市爱情喜剧《饮食男女:好远又好近》,讲述一名留日学生异国奋斗经历的催泪故事《初到东京》,商业院线不再是商业片独霸天下,一直被视为票房毒药的文艺片也扎堆在影院里高调了一回。

        无独有偶,擅长拍文艺片的导演贾樟柯日前突然发微博称,将“自掏腰包”在北京建设一家有100个座位的单厅艺术影院,“想坚持啥就坚持啥”,专为文艺青年服务。该微博很快得到影迷和不少电影人的追捧。

        喜讯频传,走出市场的阴霾,文艺片的春天真的来了吗?

        因为节奏缓慢,又常常致力于探讨人性等深刻晦涩的主题,以至于文艺电影一直以来都是“小众”的代名词,在这方面,不少文艺片导演都有着切身的体会。

        2006年,贾樟柯夺得威尼斯金狮奖的《三峡好人》国内票房不到100万元;2007年,王全安从柏林捧回金熊奖的《图雅的婚事》,在内地市场也仅有200万元的票房进账;2011年,《星空》、《转山》、《钢的琴》等一大批口碑不俗的文艺片,也都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怪圈。

        小成本文艺片生存空间,可以说是一些电影人心中“永远的痛”。上世纪90年代,导演谢飞曾以大学生为观众群来组织放映艺术电影,结果没能走下去,之后一些电影人策划的艺术影院概念又一度让人热血沸腾。但总体而言,国产文艺片至今仍在“”途。

        经营压力,是普通影院不看好艺术片的主要原因。当前电影市场发育还不成熟,艺术片又往往趋于小众化,市场化程度不高,很难有较好的票房收入。这样一来,院线不愿给文艺片场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比如去年在一些影院,《变形金刚3》每天排20场还人满为患,《钢的琴》每天排两场却少人问津。遭遇放映困境的,并不只有国内的文艺片,上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直到今年才在中国上映,票房同样惨淡。而最新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艺术家》也不被国内片商看好,理由很简单:“不好卖”。

        是骡子是马总要拉出来遛遛,作品再好,缺少传播平台,一切都是徒劳。

        令文艺片导演们感到欣喜的是,有别于大片抢占大院线档期的放映模式,国内“文艺片点映”的先行试点已在北京、上海等多地悄然展开。继北京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艺术影院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率先打造文艺片专门放映场所后,由上影集团联和院线牵头的“长三角地区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今年年初也已悄然启动,至今已覆盖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宁波、合肥等7座城市的9家影院。

        中国文艺片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期走海外评奖的路线,墙里开花墙外香。如今文艺片回归影院,导演开始将重心放在本土市场的观众身上,无疑可以促进中国电影的多样化发展,打破大片一统天下的单调格局。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尹鸿教授看来,以主流大片为支柱、类型片为基础、中小成本影片为补充的影片生产格局正逐渐形成,多种供需结构为文艺片预留了一定的发展空间,这也是我国商业电影市场进入健康、成熟发展阶段的表现。

        不过,曾经的文艺片导演,用自掏腰包建影院的方式拯救文艺片,在公众看来还是多少有些“悲壮”。艺术影院发展最重要的是资金问题,美国、法国、德国等电影发达国家的艺术影院一般依靠民间资金和国家资助。但在中国内地,由于国内政策、投融资渠道以及艺术电影盈利模式等原因,艺术影院缺乏雄厚的资金支持,“烧钱”是显而易见的事。

        近两年,这种清新类型的文艺片在市场打拼中连创佳绩。2011年3月上映的《观音山》不仅帮助范冰冰荣登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后,还最终以7800万元的内地票房完胜;5月上映的《最爱》勇敢地涉猎了艾滋题材,最终取得了约5000万元票房。内地电影市场上,“文艺片=低票房”的法则正逐步被打破。

        “市场是靠‘养’出来的,对于今天的中国电影观众群,很难去界定人们一定就偏好战争、打斗、魔幻等题材的商业大片,这两年文艺片在市场明显复苏了,虽然目前影片数量还不多,但将来观众的需求会很大。”一些院线经理对此深有感触。

        艺术影院是电影业类型多样化、市场细分的需要,对当前电影发展有积极意义。但如果仅仅把艺术片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几座艺术影院的建设和几位电影人的振臂一呼上,只会本末倒置,得不偿失。从电影消费的角度看,只有把握当前主流观众的精神生活和情感需求,才能从根本上推动艺术电影的发展。《桃姐》便是文艺片成功的例子,无论是网络上还是生活中,主仆关系、老龄化社会的讨论都是热点,业内人士分析,《桃姐》能够成为社会话题,也是其票房成功的重要原因。

        关键还是要看有没有过得硬的作品,从这一点看,文艺片的价值也要送到市场上去检验。业内有关人士表示,除了坐等政府部门的扶持,积极吸纳社会有识之士的主动加盟参与,练好内功,或许才是文艺片繁荣的长久之计。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报)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