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王春瑜先生明史研究的成就,我们外行人无资格评论。但逐字逐句读完他的散文随笔集《送你一枝合欢花》,自以为还是有话可说。
《送你一枝合欢花》分四辑,从辑名就可以大略窥见每辑的内容。
第一辑“细听书声过林梢”是谈读书、编书、写书的。如开篇《重读〈阿房宫赋〉》,作者指出:“盛——腐败——衰亡,这是历代王朝钻不出去的‘鬼打墙’,以至一代又一代人怅怀古,悲兴亡,但到头来仍是‘野草迷丹阙’,遗老泣残阳。正是:王朝更迭亦何多,代代重复唱挽歌。这是中国历史的最大不幸。”这是作者读史观世得出的沉痛结论,并引用清初诗人阎尔梅的诗句来佐证:“若使一家能万世,至今犹至筑阿房。”开篇可以看做本书的大纲,体现了作者感世伤时的人文情怀。
“送你一枝合欢花”,既是书名,也是第二辑的辑名,还是文章题目。此篇广征博引,既介绍了合欢花的药用价值,也指明了合欢花的心理宽慰作用,更揭示了合欢花作为夫妻恩爱的象征、洞房花烛代名词无可替代的美好意义。“世路崎岖难走马,人情反复易亡羊。”作者祝愿人们少些烦恼,少落陷阱,多植合欢,多送温情。
从第三辑的辑名“老牛堂中拊掌录”就可以看出,这是一组趣味盎然的文章。《坑厕与文化杂谈》,洋洋近5000字,从《左传》的:“晋侯如厕,陷而卒”,到作者自己幼年掉入粪坑,头顶挨了三刷马把——刷马桶的竹帚以求禳解;从晋人王敦在别人家厕所里,把堵鼻孔防臭味的干枣吃了个精光,到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构思文章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娓娓道来,涉笔成趣。把一个不雅的题目,做得风生水起,高潮迭出。
第四辑“魂牵梦萦常相忆”是怀念亲戚师友的文章。从《依依淮剧情》中我们得知,作者“从读初一开始,写作文就不打草稿了,进大学后至今,无论是写长篇学术论文,还是一本专著,都不打草稿,更不用说写杂文、随笔了。其中有一个因素,不能不是少年时看淮戏的结果。”因为演员们没有剧本,在台上的演出,全凭临场发挥,这等于写文章,不打草稿。看淮剧能练出写作文不打草稿的奇功,这可是令人惊喜交加的意外收获。建议大家要多去听郭德纲的相声和看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大概也能收到同样的效果。
沪上大学者胡道静,曾发表《文以情贵》的评论,热情肯定王春瑜先生散文集《阿Q的祖先——老牛堂随笔》,其中说:“古往今来,不少名篇佳作,大凡属真情流露,毫无掩饰,但又蕴含着哲人之思、史家之识、文士之笔的功底,故总能广为流传,甚至引来洛阳纸贵的热潮。”这段话,移来评论《送你一枝合欢花》,也是恰如其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