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15日 星期日

    古籍整理

    从《姚燧集》看元代散文评价误区

    刘 季 《 光明日报 》( 2012年04月15日   05 版)
    日本早稻田大学藏姚燧《牧庵集》

        若干年前听邓绍基先生讲元代诗文,说大学生对唐宋诗文名家都耳熟能详,对明清诗文,也能数出什么家什么派,问到元代诗文,则茫然不知,由此呼吁加强元代诗文的研究与普及。但接触元代诗文的现实难题是,元代诗文文献多缺乏整理,阅读困难。如元代代表性的文章家姚燧,其作品号称古奥难读。今日读到查洪德先生整理的《姚燧集》,读其前言,才知道姚燧文章原本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难读,所谓难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版本文字错误造成的。查先生以数年之功,精心校理,纠错补漏,为我们了解姚燧文章,进而了解元代诗文,提供了一个精善的版本。

        对于元代散文,一直存在三大认识误区:一是认为元文普遍缺乏社会批判精神;二是元文在理学的桎梏下,思想保守、形式僵化;三是艺术上缺乏创新,大致不出唐宋古文的范围。这三点从内容到形式,几乎全盘否定了元代散文的价值。但是,通过阅读《姚燧集》可以发现,这种论断是有失偏颇的。查洪德为《姚燧集》写的《前言》指出:“认真阅读姚燧诗文,不仅能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位文章家,而且会促使我们重新评价元代诗文。”以上这些否定元代文章的意见,“在我们阅读了姚燧文章以后,就会感到它是没有根据的,因而也是站不住脚的。”比如,姚燧文章就表现了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下至百官上至忽必烈,都敢于批评,体现出知识分子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自言“余思古之人,惟其言之可以传后为恃,以待他日子云者出,将不病夫一世之人不余知也。”抱着这种不在乎一时毁誉的坚定信念,他坚持秉笔直书,“由职史馆以来,尝思古者史臣,不要死者之或知,不必生者之见求。于德于功,于事于言,见书见而闻书闻,信传信而疑传疑。实录直致,俾观者自判是非于千载下”,文如《中书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转运盐使曹公神道碑》等,皆以信史之笔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与社会面貌,可补史之缺。关于理学对文学的影响,研究者多从负面认识。姚燧是元代文章家的代表,又是元初大儒许衡的弟子。他以其深厚修养,发为文章,成就了他“闳肆该洽,豪而不宕,刚而不厉,舂容盛大”的文风与气度;以及“如朝绅引班,气肃色正,步趋有序,佩玉锵鸣;又如战阵相持,纪律不紊,雄威远被,坐慑万人”的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所以《元史·姚燧传》说:“燧之学有得于许衡,由穷理致知,反躬实践,为世名儒。……盖自延祐以前,文章大匠,莫能先之。”查洪德在《前言》的《学以资文》、《正中见奇》两部分,很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姚燧文章的行文既不拘于文法和常规、也不拘于文体与题目,而是务求去其陈腐,“为言不尽同于古人”。由他所撰写的墓志铭、神道碑之类文章,突破一般铭文的写法,“破体求新”。他甚至以传奇的手法写人物传记。这些都显示了姚燧文章可贵的艺术探索精神。

        《姚燧集》以百余种图书的相关材料为参校,补录前人漏收的姚燧诗文词29种,剔除前人误收文章7篇。为求完整,还将姚燧的笔记、散曲等作品也一并收录,为研究者提供了大体完备的参考资料。

        《姚燧集》 查洪德 整理

        人民文学出版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