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07日 星期六

    记者感言

    一语胜千言

    ——谈民间谚语在新闻作品中的运用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07日 09版)
    2012年1月21日,新华社对外部记者卜多门(右)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乌鲁木齐的一个巴扎(集市)采访维吾尔族商贩。

        群众语言,就是广大人民群众日常习用的口头语言,是相对书面语言而言的,它不像书面语言那样典雅、庄重,但朴实、生动,朗朗上口。用好群众语言,可以使新闻作品更加生动活泼,增强可读性和感染力,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听到百姓心声,写出鲜活的基层新闻。

        用好群众语言首先要接好“地气”,俯下身子,在思想和行动上都真正深入基层,以真心换真情,“入得了百姓门,拉得上百姓话,交得上百姓心”。其次要“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虚心向群众请教,并能活学活用。顺口溜、打油诗、民间谚语等,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是群众语言中最精华的部分之一,若能加以灵活运用,可以收到“一语胜千言”之功效。

        2011年12月上旬,新华社山西分社记者吕晓宇、王菲菲到晋西北走基层采访,发现当地农民依靠科技,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使这个昔日沟壑纵横、土地贫瘠的地方,由“十年九不收”变成了“果蔬四季香”,于是采写了稿件《晋西北:从“十年九不收”到“四季果蔬飘香”》。在稿件中,记者采集学习了当地的民间谚语,灵活运用。比如,用谚语“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来形容当地群众以前的贫苦生活;用“一亩田不打半石粮,一年辛劳肚难圆”形容保德县小赵家沟村的过去,明了又形象;用“神池的风,蝎子的针”描述神池县恶劣的自然条件等等。大量民间谚语的使用,让作品鲜活生动,群众一看(听)就懂。(新华社山西分社 陈忠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