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民不善表达,常常让我们记者采访很着急。经常是问了好几个问题,被采访的乡亲却只是憨憨地笑着望着你,把馍馍端上来,一个劲儿让你吃;把茶水递过来,一个劲让你喝。
在这些年的采访中,我发现西北农民虽话语不多,但语言生动质朴,不仅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和写照,还凝结着民间传统智慧和哲理,切实表达出基层群众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家乡的真挚热爱。
去年12月,笔者到甘肃静宁县采访,果农李恒义在介绍他种果树的经验时说:“务得了不如务得好,务得好不如务得精。”一个“务”字,全面地概括了选树种、施肥、疏花疏果、套袋、剪枝等果园管理劳动,显然比“种”更准确,更能折射传统粗放农业与现代高效益农业的本质区别。
“收入越高,干劲越足,就越舍得给苹果地投入”,这是老李笑呵呵地说出的老实话,朴实的语言中透着西北农民的真性情,也道出颇受市场欢迎、卖价高的“品牌苹果”给当地果农带来的变化。“吃葡萄要去吐鲁番,吃苹果就来仁大川。”这是老李长期琢磨,自己想出来的一句推销语,朗朗上口,还挺押韵。这句顺口溜还真把老李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自己务果园的自信,充分展现了出来。
语言是生活的反映,群众语言更是活生生现实的结晶,它给我们的文章增辉添彩,更给我们带来智慧和启迪。(新华社甘肃分社 梁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