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07日 星期六

    拜人民为师 炼精品佳作

    ——新华社“学用群众语言”和“清新文风”评选活动综述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07日 09版)

        编者按

        2012年3月,新华社推出了“学用群众语言”活动第一阶段的成果《为有源头活水来——新华社“学习群众语言、熟悉群众语言、善用群众语言”集萃》,与之前《基层天地宽——新华社第一届“清新文风”范文佳作》一书一样,受到了社内编辑记者的肯定和称赞。本版今天对这两个活动取得的成果做集中展示,以期为新闻界同行及新闻传播学科师生提供一些可供效仿、思考的经验和做法,推进“走转改”活动进一步走向深化和常态化。

        “全篇一气呵成,红旗渠精神流淌在字里行间,低调但充满力量,五部分环环相扣统一协调直到最后完美升华。”一位读者看完《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一文后这样写道。这篇大气磅礴的通讯当选为新华社第一届“清新文风”范文佳作。

        “用群众语言传递群众心声,不仅可以原汁原味地体现基层一线的动态和真情,更可以打动读者,使宣传效果倍增。”这是新华社记者杨琳参加“学用群众语言”活动后的感受,也是这个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无论是从2011年11月初开始的第一届‘清新文风’范文佳作征集和评选活动,还是自2011年12月底开始的‘学习群众语言、熟悉群众语言、善用群众语言’活动,其宗旨都是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提升新闻队伍素养,引导采编人员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采写更多带着现场温度、充满真情实感、反映群众心声、回应时代呼唤的好报道。”新华社总编室主任、“走转改”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思扬这样阐释开展这两个活动的初衷。

        第一届“清新文风”范文佳作征集和评选活动以“短”(简短精练、重点突出)、“新”(思想深刻、富有新意)、“实”(讲符合实际的话、管用的话、有感而发的话)、“深”(深入挖掘,深度调研)作为标准,从全社范围内征集推荐的200余篇文字稿件、近百组图片作品、50余条视频报道中评选出40篇文字稿件、20组图片稿件、15条视频稿件,作为首批“清新文风”范文佳作。

        这些作品中,有《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等大气磅礴的鸿篇力作,也有《广西三只羊小学学生告别“黄豆拌饭”》等朴实鲜活的精干之作;有《在痛定思痛中浴火重生——从瓮安之乱到瓮安之变警示录》等深刻透彻的经验反思,也有《麦麦提·托合提大叔探女记》等生趣盎然的生活见闻;有《叫苦不“跌”的菜价——新华社记者追踪山东蔬菜进京路》等深入细致的调查报道,也有《新华网评:新闻工作者当学“山药蛋派”》等见解独到的新闻评论。这些获评作品是自“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对编辑记者基层采访调研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验,也充分体现了新华社记者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作风转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改变文风,让新闻更多地用群众语言来叙说。为推动编辑记者学好用好“群众语言”,着力形成清新朴实、生动鲜活的文风,新华社在全社范围内组织了“学习群众语言、熟悉群众语言、善用群众语言”活动。总社各采编部门、国内各分社积极开展交流研讨,组织业务培训,精心梳理了一批在新闻报道中活学善用群众语言的典型案例,总结了大量群众语言的应用经验和规律。

        在这些材料中,既有记者编辑在稿件中引用的鲜活话语,有深入基层采访调研时发现并收集的生动比喻、打油诗,也有日常积累总结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方言的使用规律,还有记者根据自身经历对群众语言的独到理解,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是“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对编辑记者采访调研成果的又一次生动展示。新华社总编室和新闻研究所对第一批集萃材料初步审核后,新华社“走转改”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再次组织人员对集萃材料进行精简、分类,并请有关分社进行补充完善,最终确定了“新闻报道中的群众语言”87条、“采访调研中发现的鲜活生动语言”87条、“有地域特色的语言”19条。 

        “‘清新文风’范文佳作评选活动和‘学用群众语言’第一阶段活动结束后,我们将成果汇编,形成了《基层天地宽——新华社第一届‘清新文风’范文佳作》和《为有源头活水来——新华社‘学习群众语言、熟悉群众语言、善用群众语言’集萃》两本书,向全社各采编单位、国内各分社发放。大家表示要在今后工作中,继续弘扬深入实际、不尚空谈的精神,坚持‘三贴近’原则,提升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创作更多好作品。”刘思扬为本报记者介绍了两次活动的成果。

        刘思扬说,下一阶段新华社的“走转改”活动,将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举措而向纵深推进:一是在认真总结第一阶段活动基础上,将这两项活动固定化、常态化。二是强化各种配套机制。如强化领导责任制,要求各编辑部、社办报刊和国内分社主要负责人带头深入一线,采访调研的次数、成稿篇数、稿件质量与单位考核、个人评优挂钩,同时强化优秀作品奖励机制,向“走转改”稿件倾斜。三是开设新栏目。在目前已开设文字栏目“百姓心语”,图片栏目“百姓相册”、网络栏目“触摸幸福”等的基础上,相关编辑部和分社将进一步加强报道创新,深入基层采访,反映百姓心声,充分体现“走转改”活动成效。( 本报记者 刘小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