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亚洲的经济强国,日本和韩国总能在很多方面跨上国际时尚前沿,即使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为了实现电子化教育的“宏伟战略目标”,韩国政府甚至用法律形式要求全国中小学校在2015年之前全部采用电子课本,并准备为此投入24亿美元。韩国官员称,实现“电子教科书计划”的战略意义极其深远,一个可以存储每位学生电子课本的“云计算网络教育平台”将会使韩国的基础教育实现飞跃式发展。
日本政府在推进电子化教育方面更加积极,按日本媒体的说法,日本目前已进入“全面应用电子教科书的准备阶段”。据说,日本电子企业正在研发的“电子教科书系统”值得期待,它不仅可以把纸质课本的内容电子化,不仅可以让偏远地区的学生与大都市的孩子一起分享“一流教师的课件”,而且还可以取代学生的听课笔记、作业本及每次考试的考卷。日本政府之所以规定全国中小学都要在2015年配备这种“电子教科书”,是因为它能够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能够让师生及学生之间产生“更有价值的互动”,能够颠覆一个世纪以来一直以课桌、黑板、教科书及笔记本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和观念。
然而,即使是在“电子化教育”已成国策的日韩,很多人对技术引领教育的状况却仍然相当反感。在这些人看来,无论技术如何飞速发展,教育思想、观念及方式方法都应保持不变。教育是承载传承使命的工具,完全没必要亦步亦趋地紧跟技术的发展。教育若是变得太快,岂不等于不断地抛弃传统文化?而一个不断抛弃过去的社会是不是有些畸形变态?中小学课堂是孩子们的天堂,为什么要变?如果连课堂也要日新月异,我们还能认出自己来么?我们是人,不是机器。从生物学意义上讲,我们人类变化了多少呢?教育不能拔苗助长。CPU的运算速度18个月升级一倍,刚摸熟鼠标就要改触摸屏了,但孩子终究还是孩子,还是等等他们吧!科技进步飞快,社会发展飞快,可孩子的成长却不能飞快。还是让他们一天天慢慢长大吧,不要用科技来“催化”,不要用功利主义促其“升级换代”。一些日本教育专家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发展,因此对电子化教育这种改变教育理念的“新生事物”的确需要慎重对待。
慎重对待固然正确,但更多的专家学者却主张积极探究“电子教科书”的深层内涵。电子化教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它孕育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还是仅仅意味着外表光鲜的电子书包、电子课件?它反映出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及模式的更新换代,还是仅仅展示了形象诱人的电子课本和电子黑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网上学习创新计划”或许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们对“电子教科书”计划的价值能够做出有价值的判断。旨在激励人们完成网络课程的麻省理工学院网络教学平台不仅可以提供大量课件,而且还会给学生更多的互动体验。学生可以向教师提问,也可以与同学进行讨论,还可以访问网络实验室,参加各类测验。它不仅仅是“录像授课”,不仅仅是在自己的电脑屏幕上舒舒服服地观看大学顶级教授的“课堂表演”,而且还是一种互动式的课堂体验。这种拆除了名校高墙的电子化教学方式无疑向当代教育模式发出了新挑战。它表明: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正在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正在向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条件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教学思想、观念、模式的民主化、多元化、零散化和个性化目标正在实现。
我们知道,教材是由一流专家精心编写出来的,但教师的授课水平却参差不齐,即使是特级教师也不能保证每堂课都上得精彩。电子课本的优势在于可以让教材立体化,可以让所有使用这一课本的学生都能体验到一流教师经典的“课堂表演”。供人娱乐的故事片尚且需要对镜头进行反复推敲,莘莘学子为何不可以享用台词精美的“课程大片”?知识已经爆炸了,传授知识的方式必将彻底改变。除了电子课本中出现的少量“明星教授”之外,学生身边的教师们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领导者,不再具有“权威面孔”,而是以课堂教学组织者和辅导员的身份出现。教师的使命不再是传授知识,他们要做的只是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和使用信息。师生双方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双方一起探究知识,没有高低贵贱。电子教科书系统创造的校园氛围是民主的、平等的、没有权威的,师生更愿意笃信知识的异质、割裂、分离和多元,并更有勇气对“已知知识体系”进行反思和批判,学生的个性特征、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也会获得更大的展示空间。
编排精美的电子课本是不是要比培育庞大的优秀教师队伍省力省钱?让全中国的孩子都来聆听“明星教师”是不是要比要求教师像“明星教师”那样讲课更加简单?我们的教育为何不可以体验这种教育模式上的超越式发展,为何不可以在电子化教育方面争当世界教育变革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