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06日 星期五

    一个人的电影院

    李云雷 《 光明日报 》( 2012年04月06日   15 版)
    《东京物语》(1953)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1987)
    《犹在镜中》(1961)

        编者按

        看电影是一件很个人化的活动。最理想的看电影环境是,在偌大的观影空间里,只有一个人在银幕前,仿佛自己就是电影的一部分,可以参与到眼前由光与影构造的故事中去,看完之后默默地沉思。因此,从本期开始,我们开设《一个人的电影院》专栏,邀请各界人士以个人视角出发,与我们分享他们最难忘的电影故事。

        《东京物语》(1953)

        《东京物语》是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经典影片。影片的故事很简单:一对老夫妇住在乡下,动身到东京去看生活在那里的儿女,他们到了之后,儿女们很热情地招待,但又都有自己的事情,无暇顾及,老夫妇在此不适应,住了不长时间,便回到乡下。不久老太太就生病去世,儿子和女儿都回来奔丧,丧事办完,孩子们一个个先后离去了,只留下父亲一个人生活着。故事虽然平淡,但小津把握住了每个人物的心态,在语言与动作上细微地呈现了出来,父母老去的无奈,在城市里的失落和自我安慰,大儿子和大女儿对乡下父母的“累赘感”和不得不接待的烦恼,二儿媳对父母的热情和作为“外人”的尴尬,小女儿对哥嫂行为的反感,都被导演精确、细致而微妙地呈现在了银幕上。

        影片描述的是日本“经济起飞”时期传统伦理的瓦解与城乡社会的隔膜,我们现在经济快速发展,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影片并无大起大落的情节转换,也没有华丽炫目的电影语言,但展现出了生活的细微之处和人物内心深处的皱褶,而这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1987)

        这是伊朗导演阿巴斯的电影三部曲之一,另两部是《生生不息》、《橄榄树下的情人》,这三部影片构成了一个相互交织的整体,每一部又是相对独立的影片。《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讲的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一个小学生上课时没带作业本,受到了老师的批评,放学后他发现自己将同学的作业本带回了家,为了不让朋友受到批评,他四处去找这个朋友的家。影片所描述的便是他寻找朋友的家的过程,整个过程又一波三折,他四处问人,跑了不少冤枉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最后也没有找到。第二天,老师检查作业,他将替朋友做好的作业飞快地交给了他,这时夹在作业本中的一朵小花显露出来,照亮了整个银幕。这部影片风格自然朴素,但又蕴含着深入人心的艺术力量。影片对儿童心理的细腻呈现、对现实生活的敏锐捕捉以及对伊朗民族性格的深刻描述,都足以动人心弦。

        《犹在镜中》(1961)

        本片是瑞典导演伯格曼的经典影片,也是他的“信仰三部曲”之一,影片中的比达是一个遗传了母亲精神病的女人,有着她自己的幻想世界,她的丈夫尽管是个医生对她却束手无策;她的父亲只想观察她充实自己写作的题材;她的弟弟正是青春期,她竟然对他有了性幻想。比达幻想着自己被引领着,迎接上帝的降临,而最终现身的上帝却是一只巨大的蜘蛛。影片深刻地探讨了信仰与伦理问题,让我们看到在“上帝”缺席的现代社会,人类的价值观与道德伦理所遭遇的危机,家庭成员之间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和睦,而是相互之间充满了敌意、隔膜与伤害。影片也通过“父亲”反思了艺术的伦理问题,面对家庭的精神磨难,他无动于衷也无所作为,只是“观察”,他精湛的艺术来自于自己与最亲密的人的痛苦,而艺术对此却无能为力,那么,艺术何为?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