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资料表明,感染性疾病约占人类总死因的1/3。我国感染性疾病患者众多,随着新的医疗技术和方法的广泛应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器官移植等),感染病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的抗细菌感染策略是使用抗生素杀菌,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会导致人体微生态失衡,细菌耐药,新的难治感染出现,感染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
近几十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体微生态和健康息息相关,人体肠道正常菌群种类约500种—1000余种,数量约达100万亿个。这些细菌99.9%是以双歧杆菌和类杆菌为主的专性厌氧菌,仅有0.1%是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的兼性厌氧菌。这些专性厌氧菌形成了肠道的生物屏障,能拮抗有害菌,并有重要的免疫和调节营养和代谢的功能。2001年李兰娟院士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理论,这一理论强调要从感染发生、发展的多个环节上寻找预防、治疗感染的方法,其理念强调从健康出发,注重人体菌群平衡,注重维护整体功能,提出“杀菌和促菌”相结合,重点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⒈合理使用抗生素
使用抗生素不但要杀灭病原菌,而且要减少和延缓耐药菌,尤其是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应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时应注意保护人体正常菌群,减少耐药菌的形成和内源性感染的发生。
⒉使用微生态调节剂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
微生态调节剂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三部分。益生菌是指通过改善微生态平衡而发挥有益作用,提高宿主健康的微生物的总称,目前应用于人体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蜡样芽孢杆菌等。益生元则是能够促进益生菌生长繁殖的物质,合生元是益生菌和益生元同时并用的制剂。使用微生态调节剂的目的在于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抑制潜在致病菌过度生长,促进肠道局部免疫功能,调节全身免疫功能等。
⒊联合应用抗生素与微生态调节剂
从目前的研究资料看,抗生素与益生菌活菌制剂联合应用对某些感染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用抗生素的治疗效果,但是联合应用的方案和联合应用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
我国科技部非常支持这一领域的研究,2007年《肠道微生态与感染的基础研究》获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的立项支持,经过5年攻关,项目组在技术平台、相关机制研究、微生态调节剂研发方面取得突出进展,为应对感染性疾病的严峻挑战提供了更好的理论支持和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