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05日 星期四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山东菏泽:戏韵悠扬锣鼓铿锵

    《 光明日报 》( 2012年01月05日   01 版)

        在山东菏泽乡间,每天都有专业的剧团在表演;在菏泽大剧院,每周都能欣赏到顶级的戏曲演出。每到夜晚,赵王河畔,环城公园,吹拉弹唱,戏韵悠扬……只要人们愿意,随时都可享受到文化盛宴。

        日前,记者来到菏泽市郓城县张集乡大潭村,菏泽市戏剧院山东梆子剧团正在“送戏下乡”。一块不甚平整的空地成了临时的剧场,恰逢农闲,周围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聚集于此。

        台上演员们卖力地演出,台下叫好声和掌声不断,整个现场洋溢着一股浓浓的乡情。

        眼前这一片欢悦,正源于菏泽市对文化活动的大力支持。菏泽市县两级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178万元启动秋冬季送戏下乡活动,2011年市级剧团完成送戏下乡演出400场以上,县区剧团完成送戏下乡演出600场以上,这些演出全部是公益性的。老百姓不用花一分钱,就能看上专业的演出。

        “政府出钱,百姓看戏”,这不仅使百姓得到了实惠,也解决了剧团演出经费困难的问题,使演员的收入大幅增加。山东梆子剧团国家一级演员旦角靳爱花说:“现在每场演出政府财政都会补贴2000元,俺们的收入比以前强多了!”

        菏泽市委书记赵润田说:“文化是城市之魂,城市、国家之间相比,比到最后都是比文化,比人的素质修养。所以,我们要打造‘文化菏泽’,展现菏泽戏曲特色,文化投入的回报是无价的。”

        据悉,仅2010年一年,菏泽市戏剧院下属的山东梆子剧团和枣梆剧团累计在基层农村演出1000多场,足迹遍布菏泽市牡丹区、郓城、东明、成武、巨野等地,把几十台优秀剧目送到千家万户。

        如何让戏曲获得城乡观众的共同喜爱?菏泽市戏剧院院长徐向东说:“针对城市和农村的文化口味的不同,我们既有注重伦理道德、贴近农村生活的传统戏,又积极创作具有时代特征反映城市生活的现代戏。使得不同人群都能找到符合自己口味的剧目,真正做到了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的兼顾与融合。”

        菏泽市通过精品工程的打造和剧目更新,创作了现代戏《山东汉子》、《忠诚》,牡丹区推出了《圣祖尧王》,郓城推出了《选村官》等优秀剧目。《包公卖官》、《山东汉子》、《天职》等先后在省艺术节上获奖。特别是大型现代戏山东梆子《山东汉子》,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获提名剧目奖。

        “我们演员在台上表演,望着台下观众尽是白发人的情形,真是担忧。”国家一级演员旦角靳爱花说。谈起戏曲观众老龄化的问题,剧院的工作人员和演员都是忧心忡忡。

        观众也需要传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菏泽市政府先后采取了多项措施。首先是在送戏下乡时,把适合年轻人看的剧目放在年轻人放学、下班的时候演,其次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到学校里做宣传演出,使孩子们近距离接触戏曲文化,再次是在剧院演出票价上支持孩子观看演出。

        在市大剧院的演出现场,观众席上有不少孩子。记者就近采访了小姑娘小霞,她说:“这是第二次来看戏,上次跟爷爷一起看了《山东汉子》,觉得蛮好看的,今天就又跟着爷爷来了。”小霞手里拿着一张戏目表,不时低头看看。记者问:“下次还想看吗?”“想。”她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梆子的传承人刘桂松认为,剧团现在给孩子演出,就是为日后培养观众。(本报记者 赵秋丽 本报通讯员 宋 坤)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