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05日 星期四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山西晋城:文化低保和风轻扬

    《 光明日报 》( 2012年01月05日   01 版)

        一场大雪让山西各地的建筑工地纷纷停工,在晋城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工地,记者看到,休息的工友们聚在工地的文化活动室里一起看电视、看书、下棋,业余生活丰富多彩。来自安徽的农民工房建林告诉记者,以前收工后不是喝酒打牌,就是三五成群在街上闲逛,生活特别单调。负责工程项目的李经理告诉记者,工地能有和谐新风,多亏了市里实施的“文化低保”工程。

        晋城市的“文化低保”工程,为每一个集中居住的农民工住地配备了电视机、DVD、流动图书柜等文化设施。

        在晋城,受益“文化低保”工程的还有全市537个文化低保村的近30万人。在陵川县杨寨村,市上党梆子剧团正在这里送戏下乡。剧团团长、梅花奖获得者张保平介绍说,近两年,由市县两级财政埋单,他们剧团共免费为全市的文化低保村送戏近300场,赢得了戏迷朋友的交口称赞。村民李志修高兴地说:“不出村、不花钱,就能看上喜欢的梆子戏,真好!”

        近三年来,晋城市县两级财政共拿出1000多万元,设立文化低保资金,购买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对全市537个文化低保村、11.6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集中居住的农民工实施“文化低保”扶贫工程。制定了“文化低保”硬性指标:为每个文化低保村每年放映电影12场,演一场戏或一台文艺晚会,赠送中央、省、市三级党报,并按每个村民15元的标准为文化低保村建设农家书屋;为每个城乡低保对象发放20元购书补助卡;按一万元标准,为每个农民工集中居住的工地配置文化活动室。

        为确保“文化低保”工程能真正服务群众,晋城市成立了由宣传部牵头的文化低保领导组,实行财政、文化、农业、住建、民政等部门分项负责制。领导组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对完成不好的责任单位和负责人追究行政责任。在《太行日报》上公示各项服务内容的数量和实施方法,向服务对象发放征求意见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文化低保’既要‘营养全’,又要‘口味合’!”工程启动伊始,晋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康吉仁就提出,“文化餐”不仅要营养丰富,更要合乎基层百姓的“口味”。

        王小芳是泽州县电影公司的一名女放映员。每次进村放电影,她都主动和老百姓唠嗑,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王小芳告诉记者,在很多偏远农村,大多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送戏曲影片和红色影片比送最新大片更能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市新华书店是农家书屋工作的实施者,为了用有限的资金给老百姓配送到最丰富的精神食粮,他们在送书前,先要组织人进村走访,发放图书配送意见征求表。给贫困地区群众建“书屋”,给城乡低保户则送购书补助卡。城区北石店镇孙村低保户石广慧在领到3225元低保金的同时,还领到了3张面值20元的购书卡。他逢人就说:“这是政府引导我们买书、看书,不做精神上的贫穷者呀!”

        三年来,晋城市共为文化低保村送戏(晚会)1300多场,送电影17445场;建设农家书屋196个,配送图书27万余册;为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发放购书补助卡18万张;为农民工工地建文化活动室26个。全市50多万群众从中受益。

        文化新风吹开文明和谐之花。近年来,晋城市农村集体上访人数大幅减少,连续四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连续两次荣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四次蝉联“山西省文明城市”等殊荣。(本报记者 李建斌 本报通讯员 刘晓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