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05日 星期四

    水墨书香浸润古镇木渎

    《 光明日报 》( 2012年01月05日   01 版)

        “山近灵岩地最幽,香溪名胜足千秋。”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木渎镇,除了享有姑苏第一水镇的美誉,更是吴中最大的商埠。据悉,木渎现有常住户籍人口8万多,外来人口却达27万。

        木渎如何能够坚守古镇特有的安宁?一本刚刚出版的《苏南社区教育一枝花》、一次深入木渎大街小巷的采访,记者从中找到了答案。

        木渎深知学校后教育的重要意义,精心打造的社区教育“四全”格局,将教育触角伸向全镇、贯穿人生全过程、内容全面实效、成果惠及全民。“让社区教育的力量直达人的内心,木渎走出了一条别有新意的发展性社区教育之路。”全国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陈乃林如此评价。

        政府掌舵,全线划桨

        木渎镇政府清楚,经济转型、社会进步,人的因素是核心。

        在翻看镇“十二五”规划文件时,记者发现“社区教育发展规划”“身”在其中。木渎更是很早便提出“社区教育投入必须与财政增长同步”。“社区教育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百姓谋幸福,发展社区教育是我们的职责。”木渎镇党委书记戈福林坚定地说。

        如今,木渎社区学校、中心的建设和使用已经实现了“五个100%”,即全镇各村、社区100%建有市民学校、老年活动中心、健身活动场所、市民图书室和青少年校外辅导站。同时,政府还配套出台了学习培训、考核奖惩等制度。

        “社区教育光靠教育一个部门是万万不行的。”2005年,在镇政府专门成立的社区教育委员会的调动下,“划桨人”蜂拥而至,成教中心、社区教育中心不再是一个传统学校的概念,开始与政府共担社区教育管理的职责。2005年,社区教育专项经费每年列入镇财政预算以人均1元的标准核拨,如今,已达人均15元。

        政府主导,全线参与的社区教育模式使学习型木渎的建设高效推进。

        从摇篮到拐杖

        教师出身的木渎镇副镇长李云海认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不仅满足了居民从业需要,更在挖掘人的能力、塑造人的品格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便捷开放的学习平台让终身学习“学有所依”。记者来到天平村市民学校,镇老年大学讲师团陆继组老师正给全村老年人做《做一个快乐、健康、有为、长寿的幸福老人》的讲座。学校负责人李华珍告诉记者:“我们现有专职教师5名,兼职教师12名,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向村民全面开放。”据悉,木渎各市民学校平均校园使用面积已达13046平方米。

        香溪社区的老书记张国雄退休后,每天都忙着在网上挣学分,“半小时一学分,你瞧,我已有720分了。”木渎镇市民终身学习网(http://www.mdsmxx.com/)是木渎社区教育品牌项目,2010年,镇政府下拨30万元专款建设该网。日前,网上实名注册人数已近9万,访问学习人次达102万。

        失地不失业、外来变本地

        木渎将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工再教育的“大餐”呈了上来,失地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成为社区教育的最大受益者。

        蒋根兴校长带领的社区教育中心经过多次市场考察和调研,针对木渎镇企业用工需求,开展财会上岗证等培训,使许多“洗脚进城”的农民纷纷走上了工作岗位。“这是我刚刚拿到的国家计算机二级证书。”在失地农民安置小区“金运花园”,小李兴奋地告诉记者。

        木渎率先实践的农民工再教育课题,是江苏省“十一五”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中为数不多涉及农民工的,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年培训量逾5万人次。

        “万名市民读书月”是木渎又一备受居民青睐的社区教育品牌,从2009年起已连续举办3届,参与人次超过11万。打工诗人许强从打工者成长为诗人的“现身说法”,激励了一批打工者与书为友。

        诸如此类的文化活动使得人们有了归属感,“知我木渎、爱我木渎、信我木渎、建我木渎”的信念在心里扎了根。

        社区教育浸润35万人

        来到木渎镇社区教育中心时,正逢“木渎镇2011年千名经济创新型人才培训班”周末上课,主讲人是盛高咨询机构董事长、清华大学等高校特聘高级讲师徐沁博士,《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让近百名党政干部听得十分入神。

        面向管理干部,2011年4月,木渎镇启动了千名经济创新型人才培训班,定期聘请专家教授来镇讲课,课程内容涵盖经营管理、金融等各个方面。此外,对村级以上干部设立的“三化”(小区化、网格化、属地化)管理培训班已举办两期,参训人员达280人次。

        面向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的领军型人才,木渎镇倾力打造了“清华大学高级工商管理总裁研修班”,已举办至第二期。

        2010年,木渎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乡镇”。开放在灵岩山下的社区教育之花,用她的芳香浸润着35万人的心扉。(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蔡檬檬)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