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重庆市国资委成立时,所属企业资产总额约为1700亿元,而到2011年年底已接近1.7万亿元。8年时间,重庆国有企业资产增长到原来的10倍,全国排名由第19位升至第4位,创造了国有经济的重庆速度。
“2003年之前,可以说国企在拖重庆发展的后腿,2002年全部的利润只有5.7亿。所以在那个时候,我们就开始思考重庆国企为什么搞不好,总结为最核心的是体制问题。”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国资委主任崔坚表示。
通过体制改革和快速发展,重庆市国资委直管企业于2005年在全国率先与财政“断奶”,甩掉了多年的财政补贴帽子,并在全国首创“第三财政”。
如今,重庆国企年均贡献超过1000亿元,其中税金200亿元,上交收益约200亿元,上缴比例全国最高,政府性投入约800亿元。通过这“第三财政”,重庆支持带动了一批中小企业发展起来,同时也大大促进了民生建设。
为支持非公企业发展,重庆以国资委主导建立了一批担保公司、租赁公司。其中,通过渝富公司出资,引入国家开发银行、长江三峡总公司,组建的全国最大的三峡担保集团,已为库区和中小企业担保贷款325亿元。
重庆市通过国资委推动,打造西永微电园和保税区,吸引富士康、惠普、广达、英业达等IT科技企业入驻重庆。通过这些IT企业,重庆的笔记本电脑目标产量可达到5000万台,占到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这些高新科技企业一方面可以服务于重庆就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外溢效应,提升了重庆市的整体科技水平。
(本报记者 陈 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