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5日 星期日

    柳州:艺术生产激活力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5日 01版)

        本报南宁12月24日电(记者刘昆 通讯员朱凡星)《八桂大歌》登顶国家大剧院,整剧演出达500余场;“柳工之夜”足迹遍布长江两岸、东海之滨,票房收入突破1300万元;“优秀剧目月月演”项目实施至今,已引进18个国内外优秀剧目入柳商演……由“四团一中心”整合组建的柳州艺术剧院正式挂牌仅一年多,就交出了一张又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自去年7月起,每周五晚,广西柳州艺术剧院乐团团长林华都会出现在柳州市东门城楼的戏台上。曾担任柳州桂剧团乐队队长的他对记者说:“在院团没合并前,登台唱戏都是一种奢求。”

        在此之前,柳州市各艺术院团各自为政,除了歌舞团,其他3家文艺团体都是“人员老化、青黄不接、包袱沉重”,很多年都拿不出一个像样的剧目。

        2009年10月,作为全区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行者,柳州市通过国有文艺院团整改方案,将原有的歌舞团、桂剧团、彩调剧团、粤剧团4个专业文艺院团与文化艺术中心整合,组建成立广西首家集创作生产、演出、剧场管理、电影放映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艺术剧院。

        “最困难的还是人员思想观念的转换。”现为柳州市艺术剧院院长的刘康感慨地说。“改革不是‘减人减钱甩包袱’,院团整合决不会让任何一个演员没饭吃。”柳州市市长郑俊康如是说。市委市政府每年拨款200万元作为艺术剧院专项经费。市财政、编办、人事等部门联合出台管理办法,对于300多个演职人员,艺术剧院“照单全收”,职工工资由财政拨付70%。

        整合的目的则是为了激活艺术生产力,让职工都有戏可演。艺术剧院正式组建不久,就创造性地打造四大主题演艺平台:“东门戏台邀您看大戏”、“水上大舞台邀您唱红歌”、“刘三姐大舞台邀您周未喜相逢”、“优秀剧目艺术中心看”。同时,重新设岗、定员、定酬,实行演出补助、津贴随着演出场次走,艺术剧院全员竞聘上岗。

        2010年8月,柳州艺术剧院正式挂牌。短短一年多,新排的现代彩调歌舞剧《红瑶梦》获得“第二届广西彩调艺术节”最高奖——“优秀剧目奖”;《八桂大歌》异军突起,六上北京、三进武汉、二入广东,足迹遍布全国22个省市,开演八年票房纪录仍在不断刷新。

        哪里有观众便到哪里去,观众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在现代彩调歌舞剧《红瑶梦》首演现场,纯粹的“柳州制造”迷倒了在场的男女老少。

        今年7月,上海芭蕾舞剧《白毛女》受邀到柳州艺术剧院演出,可容纳上千人的剧院场场爆满。和以往不同的是,这场演出的观众多是低收入阶层,他们大多是花20、30元购买门票进来的。

        柳州艺术剧院吸引企业资金、社会力量参与演出市场,通过冠名赞助、合作运营的方式降低票价,使老百姓买得起票、看得起戏。至今年10月初,通过“优秀剧目月月演”项目,先后引进18个中外经典剧目,演出共计31场,观众达到5万人次。“优秀剧目月月看,群众文化周周演”,已经成为柳州独有的文化新景象。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