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临沂12月24日电(记者邢兆远)日前,位于沂蒙山区的山东省临沂市又加大了民生文化的建设力度:投资60亿元对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68个重点文化项目进行升级,构建覆盖城乡的15至2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临沂市委书记张少军说,实施文化民生工程,构筑完善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意在提高全市人民的幸福指数。
在临沂城穿行,记者眼前徐徐展开一幅“文化润民生”的绚丽画卷:波光粼粼的沂河与城内8条河流融会贯通,构成城市的框架,沿河舒展开长达330公里的大型开放式文化、生态景观带,50处文化、体育公园镶嵌其中……按照文化建设规划,临沂要建设中国书法之城、兵学之城、地热之城、商贸之城、水上娱乐之城,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向民众免费开放,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以文化润泽民生,临沂凭借独特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先后创作出大型电视连续剧《沂蒙》、电影《沂蒙六姐妹》、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大型民族交响乐《沂蒙山小调》等文化精品;打造“八百里沂蒙文化长廊”,使整个蒙山成为集科普教育、观光旅游、科学研究、休闲度假、文化娱乐、保健医疗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公园、科学公园”。沂蒙作家高明自豪地说:“如今,临沂人可以在沂河的湖心岛上,欣赏综合运用声、光、电等现代艺术手段的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在群峰翠谷间,感受参与拍电影、电视的畅快;在农家院里,泼墨挥笔,享受写诗、绘画的乐趣……”
文化建设的重心下移,让优质文化资源流向农村和社区,构筑起辐射千家万户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蒙山沂水间,84%的行政村都建起了融文化娱乐、科技培训、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文化大院”;全市启动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套餐”。彩蒙山里的养殖大户老薛说:“咱日子越过越滋润!坐在电脑前,鼠标一点,就像安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
“文化提高”万众参与,“文化创造”各尽其能,“文化成果”共育共享,千百万民众正在成为文化创新的主角,“土玩意儿”在他们的手中大放异彩。以前种庄稼都嫌碍事的石头蛋,如今成了宝贝疙瘩——山里人赋予石头丰富的文化内涵,依其天然形态冠以鲜活的名字,创办起了“中华奇石城”,建筑石雕、工艺石雕、制砚等艺术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棠之乡汤河、柳编之乡临沭、木制玩具之乡樊埝、泥塑之乡褚村、石雕之乡莒南……一朵朵文化奇葩正在临沂次第绽放。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务锋激情满怀地说:“如今,沂蒙人民自信、自强,健康、向上,充满着无限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