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经历着一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按照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今后城市化率将达到75%左右。中国未来人口峰值会达到15亿人左右,那么就意味着今后11亿以上的人要居住在城市。在未来20年内,流动人口大军还会继续增加,占到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健康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目标,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一重大社会问题。
规模庞大、增长迅速的流动人口群体,在现实中面临很多困境与问题。
在就业和经济上,流动人口失业时间较长,收入水平较低。从就业稳定性上看,流动人口在一个行业的平均工作时间仅3年多,虽然与季节工相比时间较长,但与城市居民相比,要短得多。此外,流动人口的生活存在着很大的不稳定性,几乎一半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居住时间不超过3年。
流动人口缺乏保障。流动人口劳动时间长,平均每周工作60.4小时。75.2%的流动人口每周工作时间多于劳动法规定的44小时,其中制造业52.1小时,批发零售业68.9小时,社会服务业58.6小时。流动人口的就医需求难以被城市医疗保障体系覆盖。流动子女跟随父母不断流动,得不到连续和稳定的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更存在障碍。
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并不是真正的城市化,而是“注水城市化”、“半城市化”。统计上,将在城市居住了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按照城市人口进行统计,而实际城市化水平并没有那么高。在某种意义上,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同义语。如果不能实现真正的城市化,就不能真正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把农民变成市民是发展的方向,是推动真正的城市化和现代化。把农民转变为市民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和纸面上,要落实在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