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献计献策10

    文化建设是新一代公民的教育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15日 02版)

        蔡达峰(民进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对文化建设作了部署,这不仅符合当下社会对正确价值观和高尚精神追求的迫切需要,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坚持从社会生活需要出发,着力倡导文明、改善生活,促进社会进步。处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民主与法制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着力改造主观世界,改善社会关系,培养先进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为深化改革开放提供精神支撑和创造活力。

        当前,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迫切需要在全社会确立科学与民主、公平与公正、自由与规则等精神,这是完善市场与法制的要求,是现代社会秩序和个人生活的基石。有了这样的精神,个人才能保持理性的生活态度,自立自强、善于进取、敢于担当,国家才会有繁荣的市场和威严的法制,社会生活才能既有活力又有秩序。

        教育与文化互为表里,文化建设其实就是新一代公民的教育。我们要特别抵制封建色彩或个人主义色彩的等级观、权力观、利益观和人情观,它们扭曲了人格,破坏了理性,削弱了市场与法制的效用,滋生了社会危机。

        为此,我们的权力运行系统要提高文明要求,纯净公务活动风气,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要敢于自我完善,努力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我们的公民教育体系要强调人格教育。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最为快捷,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要形成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人格教育内容系统,使青少年逐步养成文明的生活观念和社会观念,转变人才培养中的功利倾向;我们的社区文化活动要引导公民意识,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困惑,传播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生活观念,宣传权利和义务的宪法精神,批评和抵制不良风气,提高社区精神生活的质量。

        其次,文化建设要坚持交融共生,实现从丰富到繁荣,才能更好地融入生活,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

        一个生活共同体要有灵魂的家园,要从语言、文字到审美形成基本的认同。未来中国的文化,与人群和利益格局一样,不会是单一的。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方、宗教与世俗、主流与民间共存,有冲突也有吸收,这将是长期的文化生态,必须专门研究,不能简单地论处。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有大创作,必经历大艰辛,这与自然科学研究是一样的规律。我们要尊重文化发展规律,提高文化管理水平。在文化学术研究上,包括语言文字等基础性研究和文化批评研究,都要注重学科的多样性,并为此创造平等的、可长期发展的条件和环境,不要以“有用”与“无用”来裁决。在文化艺术创作上,要鼓励创新,就不能轻易褒贬,要看社会评价,看长远效果。文化建设要有目标有计划,但要注意避免“行政计划”的管理思维对文化艺术创作的影响,慎重使用考核、评比、奖励等办法,这很容易导致文化艺术创作者情绪波动。

        (本报记者曹继军、颜维琦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