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古楼子镇南荒沟村文化广场上,锣鼓声声、歌声阵阵,天津快板《夸家乡》、铜鼓快板《改革开放好》、山东柳琴《咱们赶上新时代》……8个出自土生土长的农民之手、又由农民倾情演绎的节目,把台下观众逗得前仰后合。
年过七旬、曾获“全国青年文化先锋”称号并受到周总理亲切接见的王殿富老人告诉记者,村民们演节目的这个地方,两年前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后来由丹东边防支队协调古楼子镇政府,筹措30万元资金,修建成文化广场。别看整个广场不足500平方米,舞台只有48平方米,可它在400户南荒沟人眼中,是个让他们骄傲的“大舞台”。
“这几年农业税免了,孩子上学不用交学费了,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不仅吃的穿的讲究起来,就连业余文化生活也想赶个时髦。”王殿富老人动情地说,2009年4月,南荒沟村文化广场建立后,村里组织起一支文艺宣传队,几名文艺骨干自掏腰包购置乐器和演出服装。时至今日,成员已发展到50多人,演的都是南荒沟里的人和事,说的都是乡亲们的心里话。
2010年8月,丹东市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南荒沟村的文化广场及周围的几栋房子被大水冲毁。危难之中,边防官兵出现在他们面前。官兵们将整个文化广场配套设施修缮一新,并在广场外围增设了健身器材,建起了文化长廊,安装了路灯。茶余饭后,这里的百姓也能享受到都市里正规居民小区的健身体育活动。在县政府举办的赈灾义演晚会上,南荒沟村三位老人自编自演的《抗洪战歌》,感染了所有观众。(本报记者 毕玉才 本报通讯员 孙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