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石青青,店标火红。北川新县城的商业街上,新华文轩北川店赫然醒目。
进入店门,闯入眼帘的,是羌文化图书特展台上那一本本让人看了一眼便记住书名的特色书籍:《羌之红》,《云朵上的羌族》,《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记者拿起相机正准备拍照,“我们这不许拍照的。”一个个子不高但很壮实的中年汉子迎了上来。经介绍,中年汉子叫庞成太,正是四川新华文轩北川店的店长。“我1998年从部队转业后,就到了北川老县城新华书店。2007年10月,组织调我去文轩总部工作。谁想,几个月后,汶川大地震,老县城新华书店门店埋在了垮塌的山体下面,整个店都没了。”庞成太的语气沉重起来,“震后,我回来了,一是重建书店,老县城新华书店员工9人中没了5个,有两个家庭人全不在了。二来组织上也是照顾我的困难,上初一的女儿在地震中失去了双腿。工作和生活,一切都要从头来。”
桌上的电脑屏幕上,是庞成太正在写的2011年零售连锁事业部营销奖项申报材料:“图书、音像主业半年销售达30多万元,联营销售12万多元,总的销售达到了43万多元的成绩,有望年底实现50万元的目标。”庞成太告诉记者,地震前的北川县城新华文轩北川店,面积只有100多平方米,县城人口上万人,图书品种只有6000多种,年均销售45万多元。小小的北川县城,人均购书几十元,在周边已算不低。现在,新店面积已达400多平方米,备货品种近两万种。
“震后,北川的学生买书,要去很远的绵阳,往返花销要几十元。震后三个月,在公司上级部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在北川擂鼓镇建起了板房书店。虽然书的品种和现在没法比,但全是孩子们开学要用的教学辅导书和工具书。书店虽小,只有70平方米,但没耽误学生们新学年用书。”
采访最后,庞成太说:“根据集团公司的战略经营要求,我想,把北川店办成一个对外具有影响力的、介绍羌族旅游文化的特色书店。要在短时间吸引读者,我们把重点放在突出北川印象、展示羌族文化元素、展现重生北川的系列图书上。”
迈出店门,不远处矗立着新生纪念碑。已是华灯初上时分,文化馆里《禹羌部落》大戏即将开场。街边上,篝火燃起来了,欢乐的锅庄跳起来了……(本报记者 庄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