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常熟:小城唱响文化大戏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26日 01版)

        11月15日,在文化部组织的“中国民间艺术精粹”展演上,白茆山歌、余杭滚灯、胶州大秧歌、安塞腰鼓……大江南北的17支优秀民间艺术团队“闹猛”江苏常熟,展露出这座江南小城操办“文化大戏”的信心和雄心。

        “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区域文化发展,小城市也可以唱一出‘文化大戏’。”常熟市委书记惠建林说,常熟正在用文化塑造鲜明的城市品格,全面提升城市气质,力争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文化与经济、城市互动融合的现代江南文化名城。

        引来“源头活水”

        每年5月,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常熟“江南文化节”,已连续3年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

        2009年5月,首届中国(常熟)江南文化节亮相。常熟将打造多年的“常熟服装服饰博览会”、“尚湖牡丹花会”、“沙家浜旅游节”和“尚湖国际民间艺术节”等几十个节庆内容,统统归并到“江南文化节”之中,以江南文化特色塑造常熟城市形象,打造一个“文化”与“经济”共荣的时尚文化品牌。

        惠建林认为,一个地区具有标志性的文化品牌,承载着历史记忆,体现了时代风貌,是区域文化实力和特色的集中反映,也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源头活水”。

        “常熟文脉流香,文化滋养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常熟人,影响着常熟的精神风貌。”常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潘志嘉说,发展文化首先要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以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追求、精神支柱和思想道德基础。

        聚沙塔影,是常熟新“虞山十八景”之一。始建于南宋的聚沙塔位于常熟梅李镇,描绘了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梅李镇成立了孝文化研究会,创作传唱《孝道歌》,向全镇家庭发放孝爱倡议书,并把每年5月的母亲节定为“孝爱日”。去年10月,梅李镇荣获全省唯一“孝爱文化之乡”。

        常熟提出了“崇文、尚和、创新、超越”的城市精神,把全体市民的智慧力量更好地凝聚起来,把社会各界的创业激情充分激发出来,齐心协力推进率先基本现代化建设。

        建起“精神地标”

        走在常熟最热闹的书院街、北门大街、虞山北路一带,能看到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古琴艺术馆等十余家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已经形成了图博文特色文化一条街。

        “历史赠予常熟丰富的文化资源,如果仅仅将其高高奉起,那只能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常熟成为江南文化的范本,不仅在于有多少江南建筑,更在于百姓享受到多少文化浸润。”常熟市文广新局局长庞欢认为,文化遗产只有让更多人一起分享,用于公益性文化事业,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才能体现其价值。

        “常熟对文化的投入,不仅仅是造一座房子,更重要的是塑造一个‘精神地标’,让空旷的房子有了生命气息。”虞山琴派传人朱晞所在的虞山派古琴艺术馆,原本是明代礼部侍郎、江南著名藏书家赵用贤的故居“脉望馆”。2005年,经常熟市政府修复后,无偿交由朱晞使用。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全国各地琴友们的雅集之地,在当地掀起了古琴热,常熟也因之被命名为“中国古琴之乡”。

        提升文化服务能力,更需要对文化内涵的梳理与挖掘。今年6月,位于常熟琴川河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名人工作室集聚区正式启用,设有7个名人工作室和1个江南文化研究室,进行文化精品创作。

        这种“文化参与意识”不仅仅局限于学者。目前,常熟业余表演团队数量已超过500个,长期活跃在旅游景点和街道、乡村。未来,常熟将推动公共文化建设向基层倾斜、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公共文化设施向公众开放,全面建成农村“5公里文化圈”,让百万新老常熟人乐享公共文化服务。

        激活“文化因子”

        “当经济具有更多文化含量的时候,城市发展才能进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常熟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王飏认为,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必须以经济硬实力为基础,而经济硬实力则必须有文化软实力的支撑才能长盛不衰。

        从一部经典京剧到一个知名景区,沙家浜完成了从创意符号到实体产业的转变。现在,沙家浜一年接待游客超过140万人次,旅游自营收入突破5000万元,吸纳直接、间接就业超过1.5万人。

        “常熟把旅游规划和开发植根于文化的土壤之中,让文化更多地为旅游增添丰富的内涵。”常熟市旅游局长陈建平介绍说,截至今年10月,全市的旅游总收入累计已突破200亿元。

        沙家浜、尚湖等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文化符号”,成为“常熟创作”的闪亮元素和“文化因子”。依托常熟丰富的文化资源,常熟文化企业天堂卡通数码制作有限公司接连创作了《沙家浜新传》、《芦荡金箭》等一批原创动漫作品,屡屡获奖,在业内声名鹊起。

        “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新一轮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软实力竞争的重要指标。”常熟市副市长钱向宏表示,常熟在全省同类城市中抢先一步,出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设立专项引导资金,从2010年起,每年都安排1000万元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超过8%。 

        (本报记者 苏 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