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威海:爱心暖流汇聚成海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26日 01版)

        日前,伤愈出院开始创业的“威海市见义勇为道德模范”陈宏涛,将230元“爱心款”捐给山东省威海市慈善总会。

        今年3月31日,为制止小偷街头行窃,28岁的陈宏涛挺身而出,不幸身中三刀。有关部门和各界群众非常关心他的健康,纷纷捐款捐物。伤愈出院后,陈宏涛开办了电脑销售中心,决定以感恩之心回报社会,每销售一台电脑捐出10元“爱心款”。这230元的“爱心款”,就是他从销售23台电脑的收益中提取的。 

        陈宏涛,只是山东威海市众多爱心人士中的一位。在这座美丽的海滨小城,每一天都发生着打动人心的爱心故事。

        爱心品牌

        外地人到威海来,一般都要买海参。“要买海参,就买‘庆威’牌子的,那是好人杨正权的店。”当地人总会这样奉告。

        杨正权在威海有3家“庆威海参店”。在这家企业,爱心,是企业的品牌!

        杨正权,中等身材,面颊消瘦。他是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要不是市民政局副局长宋萍介绍,真看不出他竟是身患重症做过大手术的人。

        宋萍告诉记者,30年来,杨正权先后捐出860多万元,帮扶了10多所中小学、10多个贫困村和3所敬老院,资助了安徽老家9户孤寡老人,累计资助全国特困学生900多名、特困户100多个。

        今年7月获得“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楷模”称号的杨正权,年轻时从安徽入伍,服役在威海,后来“下海”从事个体,经营水产品。“下海”后,杨正权联络几名老党员,成立了山东省第一个“个体劳协党支部”。党支部提出每年要帮扶10名以上的下岗职工创业,从那时起,杨正权扛起了“爱心大哥”的大旗,做好事、做好人一直坚持到现在。

        像杨正权这样把“爱心”作为品牌的人和群体,在威海到处可见。“爱心助教”、“爱心不找零”、慈善义工行动等一个个爱心活动此起彼伏;“爱心菜”专柜、“爱心家政”、“慈善助学”等一个个爱心项目,成为威海文明城市建设的标志性品牌。

        爱心妈妈

        说起爱心城市建设,不能不提到威海市儿童福利院。

        每到周末,这里就会出现一群身穿红马甲的“爱心妈妈”和“爱心爸爸”。他们与福利院的工作人员一起,给那里的孤残儿童送去“母爱”和“父爱”。

        这些“爱心妈妈”和“爱心爸爸”,是来自威海市各个社区义工协会的义工。“让孩子们有尊严地成长”,是这家集中供养了128名孤儿弃婴的福利院的口号,这句口号感召了更多的威海市民。院长说,建院以来,福利院收到各界的捐款捐物约合人民币560多万元。

        在福利院采访时,院长给我们介绍了一位特别的义工——心理咨询师王春娜。她结合这些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做心理疏导和沟通交流。

        在威海,有不少像王春娜这样播撒爱心的志愿者。目前,该市75个镇街都成立了志愿者服务站,各个社区居委会普遍建立了志愿服务中心,全市共有40多支市直志愿者服务队。城市注册志愿者发展到7.68万多人,占市区总人口的12%。

        爱心“的哥”

        普普通通的“的哥”姚洪波,用自己一颗滚烫的爱心,带动了许多威海市民投入这座城市爱的奉献中。

        1997年的一天,姚洪波发现在威海市华联广场附近停着一辆“流动献血车”,他挽起袖子当场献血200毫升。后来,当得知有病人需要造血干细胞时,他又成为威海市第一批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2000年的一天,在威海市人民广场的敬老爱老活动中,姚洪波上台郑重承诺:“只要老年人有事用车,跟我说一声,免费服务。”从此,威海市第一辆“爱心车”诞生了。 

        有人统计过,11年来,姚洪波免费为军人、残疾人、老人服务1200多人次,捐款8万多元,义务献血8600毫升。11年来,姚洪波将客人落下的钱包、手机、行李等价值13万多元的钱物送还失主或交公司处理。

        “洪波爱心车队”是威海市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爱心车队。在姚洪波的带动下,威海市9家出租公司,每家都创立了自己的爱心品牌,“拥军车队”、“敬老助残车队”、“雷锋车队”成为展示“文明威海”的流动风景线。

        爱的同心圆

        在威建集团打工、来自济宁市嘉祥县的农民工高修军,觉得来威海“来对了”。

        父母患病多年,3个儿女陆续考上大学,家庭生活特别困难。2008年,高修军成了威海市慈善总会联合企业开展的“关爱行动——救助农民工”项目的受益者。

        原先在高修军眼里,城市的救济关爱是城里人的专利。威海市的爱心行动,突破了“属地救助”的惯例,外来务工的特困人员也能成为受益者,这让高修军感到十分意外。连续3年,每年获得1000元的救助金,高修军的3个孩子,就是在“关爱农民工子女”行动的资助下顺利完成学业。

        爱不分东南西北,爱不分城里城外。威海市民政局局长于文江向记者介绍说,像高修军这样的特困农民工,在威海市仅建筑领域里就有1700多名受到救助,全市共发放救助金211万元。这几年,威海市建立了20个“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者服务基地,组织志愿者与800多名农民工子女结对帮扶,132名农民工子女受资助完成了学业。

        在威海,爱是一个同心圆。以爱为圆心向外辐射。(本报记者 梁 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