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学术评价,无论是人员评价,还是成果评价等,都至少涉及六个方面,即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的、评价标准及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制度。任何知识对象的评价,除了数量评价和质量评价外,还有形式评价、内容评价和效用评价。这“六位一体”和“形式、内容和效用评价”的组合就是“全评价”体系。
从评价主体看,质量和创新评价更依赖于学术共同体,或同行专家的评价,只有同行才能进行质量评价。而质量是基于内容的,知识内容又可以分解成内容的逻辑、学理等评价和实际效用评价。根据“全评价”体系,要尽快健全“评价专家选择数据库”,注重增加同行专家二、三级学科或更专指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的信息,以及研究成果、健康、信用等信息,以利于选择恰当的评价者,尤其是“小同行”。
从评价客体看,除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将各个评价对象划分成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外,还要注意亦此亦彼的客体,如研究型教材,工具书式的著作、综述性论文等。
从评价目的看,目的对其他要素有制约作用,是分类评价的动因。目的规定、制约和导引着整个评价的方向和具体做法。目前许多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评价目的不明。
从评价方法看,要将同行评议法与引文评价法、文摘评价法等计量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评价实践表明,各种方法互补、校正、检验,可以做到最大程度的合理和公正。为有利于创新和质量评价,根据学术评价的特点,可以将定性定量二元评价,扩展到形式、内容和效用三维评价。文献计量方法、同行评议法和实践、时间最终评价法,大体可分别对应于形式评价、内容评价和效用评价。
从评价标准及指标看,可以从形式、内容和效用三个面,尤其从内容和效用量方面设置具体指标。比如,可以将所有评价对象的评价指标概括成“三面三力(度)”即:形式、内容、效用三面;三面的一级指标是潜力、实力、效力。每个“力”一般可再分为若干“力”。如实力可分成创新力、准确力和解释力等,效力可分成精神(思想)启发力、物质贡献力和文明推动力等。
从评价制度看,由于创新力评价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应拉长评价周期,对非共识评价客体要建立宽容性评价制度,要注重建立书评在内的学术批评制度,鼓励书评(包括各种评论)等对评价对象的内容、效用进行实质性评价,以给精评专家评价提供基础,并可与之相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