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18日 星期五

    医圣故里的望闻问切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18日 01版)

        中医在今天还能不能得到国人的信赖?还能不能再次振兴?中医药该如何传承与发展?当记者来到“医圣”张仲景的故乡河南南阳,看到老百姓信赖中医、学习中医、尊敬中医的景象时,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有了解答的信心。

        看中医:“俺们都来这里瞧病!”

        11月1日,在河南省南阳市张仲景医学研究所的候诊室,一大早便坐满了前来看病的人。

        “俺家离这里远,怕瞧病的人多,一早就赶过来了!”正在候诊室排队的张万凤告诉记者。她说:“俺们病了都来这里瞧病!中医治病更有把握。俺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来这里瞧病可以给家里省钱省事。”

        站在诊室门口的张丽抱着两岁的孩子。张丽对记者说:“孩子经常发烧,瞧了西医不管用,别人推荐瞧中医。中药副作用小,不影响孩子发育。这刚看了不到一个疗程,小孩儿就快好了。”

        走进诊室,很安静,研究所所长刘世恩正在给一个大妈切脉。刘大夫给大妈开了处方,交待了煎药吃药的方法,叮嘱着注意事项。

        看到记者进来,刘所长热情地打招呼。

        “平时都这样忙吗?”记者问。“差不离都是这么多人。现在南阳市区正式挂牌的诊所得有500多个,每天都有很多人来看中医。一些中医院不光瞧病,还设有中医保健、中医养生。”

        “刚才在书柜上看到您的著作,有些是写张仲景的,您除了看病之外还研究中医理论?”记者又问。“有关张仲景和中医药的书,俺写了不少哩。张仲景以方言写书,但是有很多人不懂南阳方言,误把《伤寒杂病论》里的一些药方子给弄错了。比如张仲景在书里用了‘清浆水’一词,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水,其实就是醋。”刘所长说。

        拜医圣:“是中国老百姓的一种感情、一种情结”

        在南阳市宛城区仲景路,有一座汉代风格的建筑,这便是“医圣祠”,又名“南阳张仲景博物馆”。绿树葱茏中,历代名医的石雕林立,张仲景的雕像位于院落正中,最为高大。

        博物馆副馆长张兼维告诉记者:“每天都有人来这里参拜医圣,这是一种信仰。这种信仰与西方的宗教信仰不同,它是中国老百姓的一种感情、一种情结,表达的是民情民愿。”

        庭院中,几个年轻人在照相,他们是南阳理工张仲景国医学院的学生,周边的几个中医学院的新生入校、学生毕业的时候,也都会来缅怀医圣,瞻仰遗风。

        谈到中医学,副馆长张胜忠说:“张仲景开启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但近百年来中医的发展和研究没跟上,出现了与现代科技不对接的情况。中医文化想要发展起来,还要做许多工作。”

        树品牌:“俺们一定要把中医药产业做大做强!”

        进入南阳市淅川县,拐进山路,没多久就来到了河南福森药业有限公司中药材种植基地。一眼望去,郁郁葱葱的植物一直蔓延到远处的山麓,药农正弓着腰采摘金银花。

        基地经理韩建忠告诉记者:“这个基地以种金银花为主,采取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公司免费给药农提供幼苗和技术服务,负责收购;老百姓负责种植和管理。”

        “金银花从种植到收益需要3年。县里给优惠,凡是和种植基地合作的药农,都给3年补贴。”

        地处八百里伏牛山余脉的南阳淅川县,素有“天然药库”之称。《神农本草经》共记载中药365味,其中南阳出产的就有284味。

        近年来,南阳组织实施了“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致力于构建集医、教、研、产、加、销为一体的中医药产业发展体系,张仲景医药品牌的影响力正日益扩大。南阳有大型中医药加工企业11家,年产值近20亿元。宛西制药已从上世纪80年代资产仅60万元的县办小药厂跃入全国医药企业50强。其中,仲景牌六味地黄丸、逍遥丸、月月舒冲剂等品牌已畅销全国,出口海外。

        谈到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前景,韩建忠自信地说:“县委县政府制定了5年规划,5年之后要在淅川形成全国最大的金银花生产基地。俺们一定要把中医药产业做大做强!”

        南阳每年都要举办“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至今已举办了10届。南阳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姚进忠说,南阳中医药文化建设成绩是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取得的,南阳将致力于让中医药种植产业成为本地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记者手记 

        走进南阳,让人感受最深的是当地百姓对中医的信赖。

        在中医诊所,总有络绎不绝的人在候诊室排队。为何老百姓生了病都只看中医?答案是:中医能给百姓带来疗效,给百姓的生活带来福祉。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五千年来,它滋养护佑着中华儿女。可是有的人却对中医药发展产生了怀疑。但在南阳,我们看到,中医药不仅能去除病痛,还能富民。南阳中医药的发展成果让老百姓接受、让老百姓受益,可见,它的发展之根深植于人民群众之中。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其中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所形成的民族精神是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精神力量。”在南阳,我们看到了中医发展的方向和未来。(本报记者 郭俊锋 彭景晖 龚 亮)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