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06日 星期日

    爱洒江淮 情暖庐州

    ——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安徽合肥现场交流活动侧记

    《 光明日报 》( 2011年11月06日   02 版)

        “巢湖波涛涌,庐州好人多。”今天上午,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走进了“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安徽省合肥市。

        翻开合肥的历史,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薪火相传,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各种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最美合肥人”似繁星闪烁。截至今年10月,合肥已有46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名列第一,成为全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亮点,为合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增添了新色彩。

        一群好人,满城春风。这些身边好人们以自己的爱心温暖着社会,汇聚成一首和谐的道德交响曲。安徽中环投资集团董事长余竹云就是其中一个流淌着爱的音符。30多岁的余竹云凭借聪明才智在商场闯出了一条成功路。个人致富后,他立志回报社会,打造一个受人尊重的优秀企业,先后设立公益资金,资助大学生、农民工,救助社会困难群体。今天在交流活动现场,余竹云又倡导安徽企业家们发起全国第一个“中国好人困难救助金”,用来资助生活困难的“中国好人”。

        “这些年来,你为公益事业付出了那么多的时间和金钱,图什么呢?”

        “一个企业不仅要讲经济效益,更要回报社会。做公益是一个企业、一个人社会价值的体现。如果我们做的公益事业,能让受助者感到社会的温暖,看到希望,甚至能改变他们一生的命运,那么我会由衷地感到踏实和快乐。”面对主持人抛出的问题,余竹云一番肺腑之言,激起全场的热烈掌声。

        如果全国道德模范胡文传的儿子还活着,现在也该上大学了……2002年的一天,他虽然失去一个孩子,却多了更多的儿女。

        淳朴的安徽人用一曲充满江淮特色的快板《好人颂》,重温了农民胡文传在村头池塘救人的感人场景,再现了他为先救4个孩子却痛失亲生儿子的感人一幕。2007年,当出生不久的另一个孩子去世后,胡文传又毫不犹豫地捐出女儿的眼角膜,并报名加入捐献眼角膜劝导志愿者行列。这位感动了全中国的道德楷模,用自己的善行义举让人们明白了,什么才叫大爱无私。

        前不久,发生在两个普通农家通情达理、宽容仁义、以德报德的合肥“磨店佳话”,受到国内外舆论的广泛赞誉。今天这段故事的主人公刘士圣和李孝香,两位纯朴的安徽农村妇女,作为诚实守信好人代表来到了现场。

        “你为什么要一再拒绝对方的主动赔偿呢?换作一般人不闹到法院打官司就不错了,至少把医药费收下,别人也不会说你的闲话吧?”主持人的问题,道出了社会上一些人的疑问。

        “人要讲良心!好人应该有好报!”李孝香朴实的话语,不仅深深感动了现场观众,也感染了守在电脑前、关注着这场网络直播的网友。

        有网友发帖说,一个主动做好事,发生不幸后主动担责;一个善良宽容,不肯让好人吃亏。他们的举动,让我们在敬佩之余,更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和心灵的宽广。

        现场屏幕上出现的一个镜头,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安徽亳州,一位年近百岁、满脸沧桑的老母亲,在她50岁时,患有精神病的儿子瘫痪在床。在这位母亲的记忆里,儿子从没有给她带来过常人眼里的荣耀和光环,有的只是年复一年地端饭喂药、嘘寒问暖。但是,从50多岁到垂暮之年,40年来,这位妈妈对儿子始终不离不弃,体贴入微。

        老人因为年龄原因,也由于放不下病榻上的儿子,未能来到现场,但现场观众仍将最热烈的掌声,献给了这位伟大的母亲……

        近距离感受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崇高精神,让观众们体味到道德的力量与魅力。活动结束后,一位仍在不停擦拭泪水的观众深情地说,“今天的交流活动给大家上了一堂难忘的人生课,我们一定要将道德的旗帜永远传承下去。”

        (本报合肥11月5日电 本报记者 李陈续 赵 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