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20日 星期二

    超级稻试验田亩产突破九百公斤

    每公顷增产两吨能多养活四五亿人

    《 光明日报 》( 2011年09月20日   01 版)

        19日下午,湖南省农科院在长沙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隆回县羊古坳乡百亩试验田亩产达到926.6公斤。

        承担着冲击亩产900公斤难关的百亩试验田位于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羊古坳乡雷锋村,18块试验田共107.9亩。9月18日,这片由袁隆平研制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正式进行收割、验收。

        由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研究员任组长的农业部超级杂交稻验收专家组,对羊古坳乡雷锋村107.9亩超级杂交中稻“Y两优2号”进行现场抽签验收。专家组按照严格的测产验收规程,测得隆回县羊古坳乡雷锋村百亩片亩产达到926.6公斤。

        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现在每公顷生产的稻米可养活27人,到2050年,每公顷必须养活43人。袁隆平告诉记者,中国杂交水稻在世界许多国家都适合种植,如果世界上杂交稻种植面积增加7500万公顷,每公顷按增产2吨计算,可增产粮食1.5亿吨,能多养活四五亿人口,将有效保障世界粮食安全。

        从亩产700公斤迈向900公斤

        由袁隆平院士主持的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自1997年启动,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实现大面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目标,是袁隆平院士全力追逐的梦想。其中,大面积亩产700公斤和800公斤的前两期目标先后在2000年和2004年实现,使中国杂交水稻超高产研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2000年,中国超级稻先锋组合两优培九连续两年在湖南龙山县的两个百亩片种植,亩产达到700公斤。中国超级杂交稻第一期攻关目标宣布实现。

        2002年,湖南龙山县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817公斤,最高亩产835.2公斤,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首个平均亩产超800公斤的百亩示范片,这一次重大突破,标志超级杂交稻可以在一般生态条件下大面积推广。2004年,湖南中方、汝城、隆回、桂东4个超级杂交稻百亩示范片经专家验收,平均亩产分别达到808公斤、805公斤、801公斤、813公斤。至此,中国超级杂交稻第二期目标实现。

        随后,袁隆平院士提出第三期攻关目标——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在这一由量变到质变的挑战中,杂交水稻之父跨入人生耄耋之年。尽管攻坚历经考验,但他矢志不渝,并将这一世界高难度攻关分解为三个步骤:830公斤、860公斤、900公斤,其中,前两步产量目标先后在湖南不少粮食高产地区陆续实现。

        亩产926.6公斤创造杂交稻新纪录

        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一直是世界上无人企及的高峰,也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带领中国专家迎战世界粮食问题的新跨越。

        记者昨日在现场看到,验收的百亩片为隆回县羊古坳乡种粮大户王化永种植的107.9亩“Y两优2号”。专家组首先对分割成18块田的代号进行现场随机抽签,分别抽取出2、5、8号试验田进行现场人工收割,然后在田间打谷脱粒装袋,最后进行水分检测与称重。由于昨晚羊古坳乡下了一场大雨,致使谷粒含水率超过了仪器的测量范围,必须减至达标(13.5%)才能准确测算出这批超级杂交稻的亩产量,最终结果将待确定后由农业部发布。

        昨天,袁隆平院士一直在位于长沙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待考试成绩,期间,他除打电话向中心工作人员询问当地天气对稻田的影响,没有惊动任何专家。他告诉记者,搞科研不怕失败,跌倒了爬起来接着干,“攻破900公斤不是终点,而是迈向1000公斤的新起点。” 

        (本报长沙9月19日电 本报记者 龙 军 唐湘岳 特约记者 禹爱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